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

时间:2022-09-14 05:53:5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

摘 要:创意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创新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该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13-01

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课堂是我们的主要授课渠道,课堂教学也就无可厚非的成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那么在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变“被动的接受”为“创造性的学习”呢?经过实践,我们清楚的指导,课堂中的教师是关键。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基础教育,而数学教育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领域。教师要致力于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更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 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民主,设置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学生只有在亲其师的情况下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宽松、和谐了,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相反,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书本的复制者,课堂的受害者,教师的傀儡!新课改呼吁还课堂给学生自己,教师必须摒弃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思路,和同学成为朋友,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任,并在老师精心营造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创新,和老师一起探索新知,讨论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辩证。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课堂真正高校,而且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更具参与兴趣,思维更加活跃,甚至在其中擦出智慧的火化,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课堂中所需要的,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关键。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引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意识需要从小就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必须以基础知识为前提,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只有把知识学活了,我们的思维面才能更广,想象力才能更加丰富。

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好似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几?姐姐身高是妹妹的几分之几?妹妹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姐姐好似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

经过上述的反复练习,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的正确、灵活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

在国外,父母不会更多的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么的谦虚,总是在孩子面前夸人家的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缺乏了自信孩子自然就不敢创新,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以免出错。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首先应该给予肯定,然后再进行引导,并能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如,“这个简介很特别!你真棒!我们相信你,你一定行”等等。对于那些可以用简洁的计算方式给出答案的学生,我们不要只是用简单的对错来点评,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让他们感到成就感,并因此而传声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电视机24000台,进年头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

(24000÷4×8+24000-24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部分学生又列出以下算式:24000÷4×8÷24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讲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的1/4,一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光中呈现出探索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这样数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的让学生去接受,鼓励他们多去质疑,并敢于争论

质疑无疑是最好的探索老师,有了疑问,我们才会去想办法解释这些疑问。无论哪项科学发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大胆猜想,并质疑,然后再经过思考后带领他们去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会被启动。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不急于帮学生去解决疑难,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充分调动主动思维能力去自己解答问题,老师从旁协助。这样学生就会在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疑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于教学中学生遇到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对于那些有难度,有深度甚至凭借学生自己一己之力可能不容易解答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己讨论,老师做引导。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与转化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的内在联系比较难理解,这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高,由此推出圆柱体积公式V=sh。

5 结语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生开始,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也强,在他们的意识萌芽时就给他们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的雏形可以影响到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渠道,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我们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霞.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途径探析[J].科学教育,2011(2):30-31.

[2] 朱春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2011(1):14.

[3] 罗东周.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

[4] 王立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3(10):19.

[5] 李文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J].新课程,2009(4):140.

上一篇:高职高专公共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应策略 下一篇:任务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