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学引导能让课堂焕发活力

时间:2022-06-10 12:49:37

良好的教学引导能让课堂焕发活力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不是简单的量的迭加,而是在碰撞、会合,批判、认同,滋生、接受、提升、演化等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当然,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的特点。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奔腾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洪流,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一、随情引导,让课堂“流淌”着人性

所谓“人性”,乃未经世俗成见所污染的,存在于学生精神领域深处的最纯洁、最本真的原始生命形态,是一种与真情相牵!真心相通的发自心灵的自我感受。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这种“自我感受”。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奶奶写的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是十分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一位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人情、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表现在:

1.让学生入情

首先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示学生春游时的相片,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又出示古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为什么改成“与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进行比较,说说意思,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然后,通过研读课文和分析课文,学生终于读懂了作者改诗的意图:从作者的行踪看,颐和园一行,因见一群群孩子从园内挤出来而顿生游园之意,这是改诗的初衷;而从“知春亭”到“玉澜堂”,一路遇见的也尽是儿童,印证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一说。从冰心奶奶的情感处着想,冰心奶奶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她关心儿童,喜爱儿童,欣赏儿童,对儿童可谓情有独钟,颐和园内一群群“赶春”的儿童,不正如春天一般生机勃勃吗?所以,冰心眼里,儿童既是祖国的花朵,又是春天最美的风景!

2.用情品味文字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冰心奶奶的作品尤其如此。教学中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儿童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希望。“花也和儿童一样……”啊,不说儿童像花一样,这不是儿童比花更美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然后,再通过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拉近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随性引导,让课堂充盈着灵智

随性引导,就是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创造力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方式。此方式服膺于学生的天性而“纵容”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拒绝盲从!秉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我们既要佩服学生“在千百万人中间,有一个人站出来”的勇气,也要瞩目教师随性引导的机智以及容忍“异端”的胆识。教师的随性引导,会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会在与教师!同学交流间,在对文本的批判中绽放出灵智火花,这些火花没有一个不刻录着生命成长的痕迹。

三、随势引导,让课堂弥漫着知识

课堂教学如同水上行舟,时而险阻,时而通畅,时而停滞不前,时而激流勇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能顺势抓住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的诸多不定因素,变劣势为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柳暗”,迎来“花明”,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处于极端亢奋状态,在弥漫着馨香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四、随误引导,让课堂洋溢着激情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甚至是错误。随误引导就是教师依据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将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掘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引导,能促使学生在辨中求思,在思中求悟,进而觉醒生命意识。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的“导”,避免学生的思维误人歧途,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靠谁把学生引导到这种获得的过程中去,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电子专业科技英语翻译初探 下一篇:鼓励孩子成功 宽容孩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