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照强度对大棚青椒色变的影响

时间:2022-09-14 05:46:10

不同光照强度对大棚青椒色变的影响

摘要:利用温室智能化系统,在青椒发育基本完成后,通过设置不同的遮阳方式来实现不同的光照处理,对各处理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进行测定,并调查各处理大棚青椒的变色时间、采收数量、产量和销售收益,根据试验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找出使大棚青椒变红的最适光照,为大棚青椒变红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青椒变色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密切相关,在果实发育进入转色期后,25%开启外遮阳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比对照高出27.13%,果实变红率可达68.09%。因此,通过适度遮阳(25%~30%开启外遮阳)调节棚内光照可提高大棚红椒的产量,增加种植收益。

关键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青椒;色变

江苏省东台市大棚青椒种植面积达1.7万hm2,年产量为81.25万t,而大棚青椒变红后的红椒产量仅有0.9万t左右。大棚青椒中自然变色的红椒果肉厚、质地嫩、口感好、易配色,品质独特,零售价比同类青椒高1.4~2.4元/kg,比其他红椒高0.6~1元/kg,由于自然变色的红椒产量低,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经济效益高出大棚青椒30%以上。

青椒中含有叶绿素和辣椒红素,前者含量高时青椒呈绿色,当辣椒红素含量占优势时青椒就变成红色。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是影响青椒色变的主要因素,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光照处理,调查各光照处理下大棚青椒变红的时间、采收数量、产量和销售收益,根据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找出使大棚青椒变红的最适光照,然后通过智能化控制设施内的遮阳、补光系统来提高大棚自然变色红椒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智能化控制是一种高新农业技术,具有节能、省工、环境友好等优点,可在不额外添加化学投入品的情况下提高大棚自然变色红椒的产量,显著提高种植收益。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青椒品种为大果168。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兰址农业示范园3号温室内进行。温室采用全钢架结构,四周覆盖双层、顶部覆盖单层无滴薄膜,设有内外双层遮阳、风机、湿帘、增温和补光设备,内遮阳材料为PE复合银色遮阳网,外遮阳材料为黑色3针遮阳网。耕作土壤为砂壤土,土壤理化性状为:pH 8.2、有机质15.3 g/kg、碱解氮91 mg/kg、速效磷13.7 mg/kg、速效钾83 mg/kg。

试验共设11个处理[1],分别记作T1、T2、T3、T4、T5、T6、T7、T8、T9、T10和CK,全部是在植株“四母斗”期[2] (指在门椒、对椒之后坐4个果的时期,能客观代表整个植株的长势)之后进行处理,其中T1是单独100%开启外遮阳、T2是单独75%开启外遮阳、T3是单独50%开启外遮阳、T4是单独25%开启外遮阳、T5是单独100%开启内遮阳、T6是单独75%开启内遮阳、T7是单独50%开启内遮阳、T8是单独25%开启内遮阳、T9是50%开启外遮阳+50%开启内遮阳、T10是25%开启外遮阳+25%开启内遮阳、CK是完全不进行遮阳(作为对照)。试验地为南北走向的温室,种植垄为南北向,遮阳网为东西向,每个处理小区长40 m、宽5 m,在遮阳网覆盖的中间部位选取位置相近、长势相近的5株定点标记,每个处理重复3次,处理间间隔5 m。

遮阳处理从植株基本发育完成的“四母斗”期开始,可减少由植株发育差异造成的试验误差,保证试验的客观性。

1.3 管理与观察记录

于2012年7月26日育苗,9月7日定植,大行距45 cm,小行距35 cm,每667 m2栽植4 200株。结合翻地,每667 m2施入腐熟鸡粪3 t、腐熟饼肥100 kg、45%艳阳天复合肥(15-15-15)50 kg作基肥;10月11日,每667 m2追施48%艳阳天复合肥(16-16-16)30 kg;10月26日和11月10日,每667 m2分别追施58%智利优果钾宝复合肥(12-2-44)10 kg;10月17日,每667 m2用20 mg/kg的多效唑溶液15 kg喷叶片。

2012年9月10日,对各处理考察株进行定点标记,并做好分隔标志;9月15日,从开花开始考察坐果时间,在距果柄最近的枝条上逐个标注前7个青椒的坐果时间;10月27日,按照试验设计进行遮阳处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由光照传感器采集,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光照传感器型号为QY-150A,精度:±2%。

调查时间从10月28日(“四母斗”期)开始,调查内容为坐果时间、首个变色椒变色时间、变色果实数量与质量、采收果实数量与质量。除对照按照常规采收果实外,其他处理皆不主动采收,自然脱落的果实及时采收并纳入统计,其余果实留到最后一次性采收。调查截止日期为2013年1月23日,所有果实均采收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影响

不同处理500 lx以上有效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统计数据见表1。500 lx以上光照时间总长最长的是CK,为875.49 h,其余各处理均变短,T1至T10分别比CK减少32.41%、28.21%、19.13%、16.95%、47.49%、45.71%、42.40%、37.25%、43.66%和36.14%,说明内遮阳的遮阳效果优于外遮阳。遮阳效果最好的是T5,即100%开启内遮阳。

2.2 不同处理对青椒变色时间的影响

不同处理首个变色椒变色时间、变色时长的考察统计见表2。青椒坐果后经过45 d发育进入转色期,果实陆续变色,先变成淡黄色,再变成橙色,最后变成红色。其中,T5变色最早,首个变色椒的坐果时间为9月21日,开始变色时间为11月4日,完全变色时间为11月12日,坐果至变色历时44 d,完全变色历时8 d;CK首个变色椒的坐果时间也为9月21日,开始变色时间为11月18日,完全变色时间为12月7日,坐果至变色历时58 d,完全变色历时19 d。首个变色椒坐果至变色平均需要48 d,完全变色平均需要10 d。

2.3 不同处理对变色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处理变色椒与青椒的采收数量、产量、单果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考察统计[3]见表3。遮阳处理与对照相比结果数量降低,单果质量有所增加,但总产量均有所降低,其中T5减产最多,产量比CK减少44.44%,T4减产最少,产量比CK减少14.13%;按照当时田间收购价(青椒、红椒、杂色椒收购单价分别为2.30元/kg、4.10元/kg和1.60元/kg)计算各处理产品的销售收益,除T5收益比CK低7.69%外,其余各处理均高于对照,其中T4销售收益比CK高27.13%;各处理的青椒变红率均有大幅提高,远高于CK的1.24%,其中T5的果实变红率最高,为87.76%;红椒的单果质量均低于青椒,杂色椒的单果质量高于红椒,但低于青椒。因此综合考虑,表现最好的是T4,即单独25%开启外遮阳。

3 小结

试验证明,遮阳处理能显著提高大棚青椒的变色率,但与对照相比,各处理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对单果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遮阳越严密则结果数量和产量越低,但单果质量有所增加。

遮阳处理能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其中单独25%开启外遮阳的处理经济效益最高,该处理的销售收益比CK高出27.13%,因此适度遮阳(25%~30%开启外遮阳)可显著提高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1] 常彩涛,刘文明.弱光下青椒外部形态及生理指标变化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996(4):8-10.

[2] 郭向东.辣椒种植技术[M].北京:中国民艺出版社,2006.

[3] 陈银华,蒋健箴.光照强度对辣椒光合特性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1998(3): 46-50.

上一篇:如何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 下一篇:黄板不同色度和悬挂高度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