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三维目标做好政治一轮复习

时间:2022-09-14 03:16:00

融合三维目标做好政治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中,考生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必须要提升。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是有效应考的基石,对试题的选择处理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对时政的态度与学习方法影响着复习的效率,在一轮复习中只有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一轮复习的功用。

一、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1.遵循考点复习的基本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是理论认知与应用的一般规律。首先,考点复习的“基础工程”是对考纲中的考点进行重新梳理,如考纲中的“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可以打破考纲规定,整合出“市场优点与缺陷的统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统一”、“市场经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三个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考点。其次,坚持“基本概念——核心解读——误区警示——解题示范——试题演练”的复习逻辑,对考点进行由浅入深、正误辨析、从认识到理解运用的系统复习。以“市场优点与缺陷”考点为例,上述逻辑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在复习过程中,因为课时紧凑或认识不足等原因,重核心解读直奔主题、轻概念认知忽视基础,重试题演练反复做题、轻误区整理忽视效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12题考查货币基本职能、2011年广东文综卷考查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等,考生均因概念理解不准、误区关注不够而直接失分。复习逻辑的完整性与现实时间制约这一矛盾使得考点复习常常偏入“时间到、事情了”的错误轨道之中。

2.兼顾知识的宽度,着手主干理论构建。传统一轮复习在这一环节上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偏重考点深度,将主干理论建构视为二轮复习的任务;其次,将主干理论与知识框架等同,未能真正处理知识的主次关系。如前所述,一轮复习要坚持三维目标的融合,既有高考能力要求与复习时间制约等原因,更有各类联考对能力考查“迫不及待”的现实原因,因此主干理论的构建是一轮复习的题中之义。主干理论与知识框架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可以直观地解决非选择题的理论支撑与运用问题,因此务必删繁就简。以货币流通理论为例,其主干理论应由通胀成因、影响及对策构成,而对于通胀的定义与表现、通胀与通缩的比较、货币流通公式等则可以大胆舍弃,这些逻辑清晰的主干理论构成考生解题的重要知识依据,如右图所示。

二、实现能力的提升与突破

1、厘定一轮复习能力训练目标等级。在一轮复习中针对考生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能力训练目标是选题、练题、讲题与反思的基础。以非选择题为例,获取和解读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两项基本能力在一轮复习中相较于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仅基础而且至关重要。在这一能力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对试题进行分类:材料题、图表题、探究题、辨析题等,才能避免能力目标混乱和难度把握不准。

2、调整试题训练结构,开展题型反思。在高考真题全面共享的前提下,试题结构是否合理所产生的训练效果是不同的。选择题部分,除了常规意义上考点训练和单元训练外,还应该开展题型反思,如将近几年高考难度系数较大的选择题分为新表述与变式表述类试题、时政背景与理论渗透类试题、理论判断与应用类试题、题干与题肢关联程度类试题,进行题组分类训练,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判断能力。对非选择题,目前解题技巧与方法等技术性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差别在于考生运用熟练程度的不同。但每年各地高考试题评析报告还是反映出考生的真正瓶颈在于获取信息与运用知识这两项基本能力的欠缺,考生应在这两项能力上多做提升训练。

三、掌握科学的时政复习方法

1、让时政学习成为一轮复习的常态。高考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是时效性与价值导向性的统一,但这并非意味着猜押时政是高考复习的必要环节,尽管这一做法从未消失。让时政学习在一轮复习中变成一种常态,这有助于端正复习态度、减少投机心理、切实实现三维目标。首先,视角是选取时政资源的重要前提,建议选择《人民日报》、《瞭望》中具有前瞻性和一定深度的时政资源,也可以选择《半月谈》、《时事》中较通俗的时政资源。其次,将有价值的时政素材贴在容易看到的地方,通过文本阅读,结合教材主干理论,自主分析某一事件的过程、原因与影响、解决措施等,并在笔记本或错题本上进行积累。

2、规范处理时政素材,掌握科学的命题方法。时政素材如果不能转化成试题,只能是材料的堆砌,增加复习负担。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要对原生性新闻材料和国家政策进行语言加工,以具体案例切入,需要隐含国家政策意图,呈现有效信息和关键词句,忌讳文件化、纲领化语言的照搬与简单组合。二是试题题肢与设问要有突破,突出语言变式与角度创新,灵活考查学生自己调动与运用知识、论证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将知识、能力与时政结合的复习方法已得到一线师生的广泛认同与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并一以贯之地坚持才是成功之道。

上一篇:让生命因语文课而更真实的存在 下一篇:三人成众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