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素质的生成

时间:2022-09-13 09:31:18

课堂教学中素质的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寻觅,走过了柳暗花明,经历了峰回路转,蓦然回首间,我们明白:文本是素质的本源;对话是不变的主题;民主是永远的旋律。

文本,素质生成之源

[案例]

某节公开课《碧螺春》,课堂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鲁冰花》,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一句导入家乡江苏的名茶――碧螺春。

环节二: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环节三:录像再现碧螺春的采摘与制作。

环节四: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茶叶及茶具取出,泡茶品尝。

环节五:拓展延伸到家乡金湖县的蒌蒿茶,谈蒌蒿茶的功用,给蒌蒿茶设计广告词。

如此活跃的课堂,迷失的是目标,丢失的是文本,缺失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语文教学必须也必然淘汰。

语文教学之根在哪里?毫无疑问,文本即根。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根据“课标”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对话,素质生成之径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善于“从里面讲出来”。课文里有形象的文字,也有让人浮想联翩的留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利用文本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留白切入课文,带领学生在文本里行走。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再“由外面讲进去”,也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

民主,素质生成之翅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因而语文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案例]

我在班级执教《白鹭》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给白鹭取的画名,自己朗读课文。当班级同学读完时,有一位朗读速度较慢的同学刚读完一半。按理,我可以继续下面的环节,但我鼓励他勇敢地读完。事后我才知道,课上完,当听课老师提及这一细节,我们讨论当时我的这一举动是否影响教学效率时,他却一个人在那里仔细读书,回家更是如此。随着他的努力,他的朗读速度提升了,语文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林生老师曾经在一次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语文得了怪病,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写口语交际”,作文课上成了“说作文”……这些都是剥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权利,都是语文课上的不民主。

[案例]

我校周萍老师五年级作文课《写一个熟悉的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期全国培训会观摩课)教者把写的时间、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看到这个题目,你第一个想到的名字是谁?

生:同学名

师:喜欢的人就在你身边,你真幸福!

师:想不想听听周老师喜欢谁?不过,周老师喜欢的表达方式就是写,把自己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倾诉出来。

师读文:儿子长大了。

师:知道我喜欢谁了吗?读了我的文章,你喜欢他吗?你为什么喜欢他吗?

生:他很懂事。

师:那时,我觉得他很像男子汉。我要感谢这篇文章,他把爱和友情留在我们心间。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吗?闭上眼睛,打开搜索,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他?在他和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喜欢或崇拜他?

师:睁开眼睛,看着屏幕,在心里静静填写写作卡片。

师:我建议把你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让我们帮你出出点子。

老师在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写作。

师:现在,打开课本,翻到习作六,读一读第二段。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小声地读一读。

师:你们已经文思如泉,现在应该是笔走如飞的时候了。开始(指导时间为12分钟)

学生自主习作。(时间为40分钟)

请一学生读作文。教师及时点评。一次修改后,再请一位学生读作文,再次点评。(点评时间为8分钟)

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像刚才帮助那个同学写作文一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素质不再是时髦的口号,素质不再是社会的呼吁,而是切切实实的需要,“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顾黄初《我的语文教育观》)让我们立足文本,寻求素质之源;对话课堂,生成素质之泉;倡导民主,激越素质之花。

【作者单位:盱眙县铁佛小学 江苏】

上一篇:演绎“主题图” 灵动数学课 下一篇:中国汽车:产业重组幕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