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态课堂 弘扬湿地文化

时间:2022-09-13 08:22:53

创设生态课堂 弘扬湿地文化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幸成为第一批挂牌的市级资源单位。三年来,我们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为原则,以弘扬湿地文化为基点,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室外教学站点建设方面大胆创新,“社会大课堂”活动初见成效。

一、强化组织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官厅水库上游及环湖海拔479米的滩涂组成的人工、自然复合型内陆湿地。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被称为北方候鸟的驿站,其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同时兼具保护官厅水源、改善官厅水质、防风降尘固沙等作用,是首都西北的生态屏障。先后有国家林业局、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在野鸭湖湿地创建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实施以来,我们总结过去各基地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有益的教育资源,成立了由管理处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的“社会大课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邀请与湿地保护相关的各单位主管领导参与其中,依据学校的课程需求,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积极配合“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工作安排,最大化地满足学校要求,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实施人才工程,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社会大课堂”工作启动以后,我们认真盘点内部的师资力量,明显感觉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为促进人才建设,我们多方呼吁,聘请湿地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兼职教师,创建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学校,依托湿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协助下,对单位内部职工开展专业培训。我们将职工分成四个板块进行,一是专业的环境教育解说员,专门负责课程讲解;二是野外教学站点解说员,负责区域内教育内容解说;三是全程引导员,负责带领师生参观学习讲解等;四是安保员,主要负责师生的活动安全。在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方案的同时,我们的兼职教师队伍由原来的十人发展到近百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既有环保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延庆教科研中心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三、潜心教材研发,丰富教育内容

经过60多年的变迁,野鸭湖湿地已形成生物多样性、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更好地开展湿地环保教育,3年来,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开发了不同的教材和课例,拓展了教育内容。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我们变单一的图文教材为生动的影像资料、有趣的动手实践、参与互动的教学体验,并定期向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供选择,视频有小小影院播放的《人与自然的和旋》、环幕影院播放的360度环幕影片《四季野鸭湖》;图文有《魅力野鸭湖电子相册》《野鸭湖观鸟手册》《野鸭湖湿地植物手册》;课例有《生态书签制作方法》《昆虫乐园巡礼》《畅游鸟类天堂》等,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四、拓宽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社会大课堂”还是个丰富多彩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大课堂。我们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规范的教室,但是我们努力创设多样的教学站点:观鸟塔、湿地学校、种子库、远程监测系统、博物馆、标本厅、濒危鸟类长廊、珍禽展示园,等等。2008年,投资120万建设湿地生态科普园,模拟展示华北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环境及湿地特色植物和珍稀植物;2009年6月,投资393万建设“科普岛”,集中将野鸭湖地区的鸟类资源做成科普画廊进行展示,并在科普岛上建设高7米、建筑面积达200平米的观鸟台,观鸟台共三层能同时容纳300人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进行隐蔽性观鸟;2010年,投资1500万完成全覆盖远程监测系统工程及360环幕影院建设。

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已走过3年,在总结现有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今后,我们力争在湿地文化挖掘、教育手段创新、学生参与课程研究等方面,寻找新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这片沃土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锻炼能力。

【刘雪梅,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副主任】

上一篇:在别样课堂中收获成长 下一篇:让艺术走近更多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