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13 07:55:26

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本章内容主要介绍研究对象S货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管理现状,从介绍S公司的基本情况着手,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开展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其内控工作实施开展中的具体内容,针对其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和不足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

就目前的工作开展来看,S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治理层和业务层两个方面,在此,本文将做进一步细致的阐述。

一、S公司内部控制在治理层方面的问题

S公司内部控制在治理层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工作环节:

(1)公司组织结构方面。在组织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方面,目前的结构设置略显庸长,分公司的权利设置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分公司的各办事处,不同机构按照权责划分来独立开展各自业务,由于受批复限额的影响,分支机构的大部分需由区域公司审批后方能执行,部分业务甚至需要区域总经理审批后报总部CEO进行批复,由于区域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公司大部分经营业务,如果其办公地点和业务发生地不在同一个区域,不仅会增加公司日常运营成本,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日常事务的批复之间,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预算管理方面。S公司目前采用自上而下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公司总部CEO的管理经验预先估计本公司的利润增长幅度,区域公司将公司利润增长幅度数据下发给各分公司经理,并由其结合空运、海运、储备市场情况和个人经验对财务年度利润预算指标进行上浮或者下调,将预算表格上报审批,这一发展模式对分公司个人领导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后者任何环节出现偏差疏漏,都会影响该分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转。

(3)内部审计业务方面。不难看出S公司具有加强内部审计的意愿,但具体实践工作还存在不少偏差和疏漏:首先,分公司较多,每年仅仅抽查一两个公司,业务覆盖面较小;其次,缺乏专门的审计人员,同事也缺少专业化的审计标准来约束具体工作的实施,导致审计结果不统一,缺乏参考性;最后,针对审计结果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内部审计报告并未能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对具体业务操作提出了对应的修改意见,但往往实际操作自身主观意识的排斥,并未能切实有效的落实至具体工作中。

二、S公司内部控制在业务层方面的问题

S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不足,除了治理层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外,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在业务层的不足也非常突出,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账款管理。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大部分业务是由销售人员和客户直接联系,对客户经营规模和信用状况等资料都无从考究,销售人员因工作压力或者经济利润的驱动,往往会放弃客户信用的评估或者将主要精力致力于客户开发而轻视与客户的对账工作,给企业应收账款带来安全隐患。作为企业账款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S公司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小漏洞,缺乏对公司的资质审查,存在弄虚作假的安全隐患,在我国相应的稽查工作中也发现存在虚假注册货运公司进行虚开国际货运发票的业务。

(2)审核管理。公司收入成本首先应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确保其收费金额的合理性和费用计算的准确性,再递交财务进行账务管理。然而,目前S公司的主要做法是,操作人员可以同时与成本公司和客户联系,承担业务操作、销售、单证以及客服等多种角色,极易造成业务管理的相对混乱,给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核工作带来困难。日积月累,处于对操作人员的信任,便逐步降低了对成本费用的审核把关工作,将相关责任推到财务管理人员身上,无法确保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整个业务审核工作流于形式。

(3)报销管理。S公司在费用报销管理中,分公司办事处通常以邮件形式报分公司经理进行审批,但邮件附件通常都未能包含相应的发票,在分公司经理所回复的邮件中,也未对报销金额做出特殊标注。部分领导在预支费用时,甚至采用口头通知财务的形式,并未按书面规定要求做出书面说明。在月末财务结算时,还会常常出现个人借款余额,存在种种不规范的报销方式,导致S公司出现账据不符,财务管理混乱。

(4)人员绩效管理。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也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懒散,常常出现迟到早退现象,部分员工在工作时间任意脱岗,并多次遭到客户投诉。由于缺乏规定业绩指标的指引,也导致员工寻找新客户的动因不足,往往过于着眼当年客户,甚至出现将客户外推介绍至同行竞争对手,从中获取额外收入。

除此之外,由于公司业务信息化管理的缺失,也进一步导致不同分公司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信息系统发生的意外问题,也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结合S公司内控工作的具体实施看,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内控基础,但各个具体环节工作之间还存在整体性和关联性,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诸多缺点和漏洞。对比国内货运企业的管理实践看,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缺乏管理体系的共性问题,未能将各种内部控制手段相串联,使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一个空架子,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由此可见,为切实加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还需从公司治理、公司业务和IT三个层面狠下功夫,综合利用好各种管理手段,形成全面立体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规避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Click, R.W.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isks in US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5):559561.

[2]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3] 杨占林.国际货运实务精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8688.

[4] 拉莫斯.如何遵循 SOX404 条款——评估内部控制的效果[M].李海风,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 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提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J].现代会计与审计(纽约),2006(1).

上一篇:中国光通信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前景 下一篇:试论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