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2 17:02:02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审计报告

上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在本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本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控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的,应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如适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08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的融资便利性,凭借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国际上从“安然”到“世界通信”,这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让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崩溃。如何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要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事情。由于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初检验者,审计的质量如何,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上市公司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现状

内部审计报告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其对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但是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开展审计时所要遵循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审计结论(依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审计决定及审计建议;其具有七大显著特征:正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及时性、建设性以及重要性;其制定分五大步骤:整理分析工作底稿、拟定审计报告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并签发审计报告。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报告隶属于自愿披露性质,因此,内部审计报告披露的过程实质上为健全与本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完整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部审计报告滞后是引起财务报告质量不足或者公司未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不良弊端,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提供内部审计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报告披露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将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给上市公司领导者,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

3.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的需求主动披露内审报告

随着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层会越来越倾向于披露自愿性质的内控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的增大,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产投资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和实施当中,而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会提供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加,管理层会倾向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优秀的信号,以换取市场对管理层努力的肯定。同样,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很难想象一个跨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会吸引投资。所以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总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缺乏必要的审计指引

基于上市公司缺乏具体的审计指引,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鉴证对象不明确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未确定。研究调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现行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报告以“我们接受委托,对后附的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XX年12月31日作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了签证”开头;明确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设计、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明确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责任:立足于鉴证工作的基础之上对XX公司上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鉴证意见;出具鉴证结论:XX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于20XX年12月31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4.内审报告中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上市公司中内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5.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表现在于:第一,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越大,此时,一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势必造成其股票交易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可能性降低;第二,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上市公司未能够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落实到位,其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由上述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于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再培训,切实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需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形势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已是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4.加强上市公司内审报告披露其他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内审报告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强制性加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切实规避上市公司披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二是充分发挥证监会职能,确保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持续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三是证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刮泥,一经发现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J].现代商业, 2010,(15).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 2009,(06).

[3]吴华萍: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4]张 俭:内部审计报告对象——董事会还是高管层[J].财会月刊,2009,(18) .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电公司;风险;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73-01

经济新常态的下的供电公司不断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挑战,加上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对公司内部的财务审计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深入分析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系统中存在的弊端,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可提升公司的审计风险防控水平,同时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公司审计人员工作时的疏忽或者是私下减少工作程序而造成的公司财务出现问题,公司本身的管理制度和财务规划漏洞等也是造成不合格审计报告的原因之一。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的审计报告未能反映出公司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致使相关决策者依此做出错误的判断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关内部审计人员需承担责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持久性、可控性、特殊性、隐蔽性。

客观性指的是公司内部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问题,由于企业本身的地位、规章制度、经营管理、部门架构设置等都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于社会审计机构可以自主选择审计的项目,内部审计则必须按照所在公司的制度进行审计,且审计对象不论内控、经营管理或者会计工作薄弱就拒绝审计。隐蔽性指的是由于审计报告出现差错造成的问题不会立刻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可控性指的是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审计报告出现带来的问题,适当控制风险。

二、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

1、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很多供电公司普遍存在经营管理随意化,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因此容易造成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出现错误或者差错的风险。例如有的供电公司在进行营销财务划归时期,内部的财务内控管理就会变的松散。造成后期审计人员审计电费经费管理时,发现资金被挪用,并且存在账外电费账户的现象。

2、绩效指标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供电公司在内部都会模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从而为公司的内部单位设置相应的指标,并进行考核,用功效来决定考核结果。供电公司一般的任务指标有:成本、售电量、利润率、线损率等。然而很多供电公司的下管单位为了能够达到绩效考核要求,不经合理计算,直接向下分派指标任务,更有甚者直接修改相关的财务数据(调节电量、提前抄表、挤占成本、突击花钱)等,最后造成财务数据混乱,增加会计工作难度。供电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还需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导致工作量大大加大,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3、公司内部审计方式不当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供电公司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审计方式,就是指只审计公司账单、财务管理以及记账凭证等的规范性,审计职能具有局限性。在审计过程中很少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判断抽样审计而没有应用统计抽样技术,造成很多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现象较严重。不适宜的审计方法会造成审计结果的偏差和错误,最后引起内部审计风险。比如供电公司在进行抄表审计工作时,只是随机抽查了少量用电客户的资料,并没有对资料的真实性和来源进行仔细审查,最后造成审计结果误判。

4、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风险导向审计是现在内部审计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该审计方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具备良好的审计和财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对公司以及本行业的管理和业务工作流程。所以目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风险导向审计人才比较稀缺。此外供电公司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主要偏向传统的审计方式,难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严格要求。

三、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1、转换工作理念

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移,供电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全新的战略管理理念,深入分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详细的审计计划,并且和公司当年的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相一致,客观评估公司实际运转情况、财务管理、风险管控和财务绩效考核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运用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供电公司审计工作人员应在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同时,还需要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充分分析数据而获取数据背后的蕴含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此外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熟悉公司的内控环境,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估,估算出风险等级制度,再采用统计抽样审计方法,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客观评估供电公司的风险预控能力、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等因素,界定实质性的测试重点,来保证及时发现公司内部的审计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3、完善公司审计工作环境

健全公司内部的审计制度,改进工作环境,完善审计质控。例如积极构建项目质量管控以及整体质量管控的审计控制系统,再根据公司自身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设置以及其他风险因素,建立并严格执行高效的炔可蠹浦士鼗制。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一级、二级审计复核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造成的审计错误。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提升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就需要深入分析公司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换工作理念,与时俱进,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促进供电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绍辉.论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6,(10):33-35.

[2] 魏宁.刍议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其策略[J].新经济,2016,(9):92.

[3] 林丽娟.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30.

[4] 张五平,周桃胜.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研究[J].低碳世界,2017,(1):252-253.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3篇

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职能的行使,能够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保证受托资源的保全增值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内部审计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职能的行使能为其他治理主体提供有益的帮助,有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从而保障公司治理目标的达成。此外,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者,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必然在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和客观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管理层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从而能确保其对内部控制及其他审计对象进行客观的评价。Gramlingetal.(2004)认为首席审计执行官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是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决定因素[6]。可以预期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次越高,内部审计独立性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因此,提出假设:H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层次越高,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国外相关实证与理论研究表明,管理层能够通过增加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来提升内部审计质量(Gramlingetal.,2004[6])。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也就意味着管理层愿意雇用以及保持具有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咨询和保证业务的质量。可以预期上市公司配备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即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越大,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因此,提出假设:H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越大,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相关规范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王守海等(2010)认为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的设置能够体现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后续培训[7]。无论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对内部审计活动的指引而言,还是从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象征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胜任能力而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能为内部审计活动目标的达成提供一定保证,因此,提出假设:H3: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越健全,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着经营活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咨询等一系列职责。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书面文件,将审计报告提交给适当的管理层,给予一定的整改建议,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期限内进行整改。因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情况。Linetal.(2011)指出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而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8]。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人员的配备、制度的设置,都唯有在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中体现其功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H4: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活动开展越频繁,则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2年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内部审计数据来源于深交所网站和巨潮资讯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自评价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上市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对选取的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筛选:首先,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其次,剔除ST类上司公司,ST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内部审计数据等可靠性较低;最后,剔除内部审计数据和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共计获得的样本公司为200家,4年数据样本总数为571。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描述1.内部审计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度量(1)内部审计特征的度量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紧密相关。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裁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之下是IIA极力推崇的一种模式。目前,不少学者(陈艳丽和刘英明,2004[9];程新生和张宜,2005[10])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模式划分为5种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模式赋值:第一类为隶属于财务部或财务部负责人,其客观性和独立性最低,赋值为1;第二类为隶属于经理层,第三类为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第四类为隶属于监事会,第五类为由总裁(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后四类其客观性和独立性逐级上升,分别赋值为2、3、4、5。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能反映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资源投入程度。《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本文选取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人数作为度量内部审计机构规模Size的指标。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审计工作手册是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和后续培训。本文用虚拟变量System来衡量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与否,如果上市公司在年度内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则赋值为1,否则为0。相关规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保持有效的沟通,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将发现的问题和整改建议以报告形式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汇报。定期向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提交工作报告,能够增加内部审计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有效沟通,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本文用内部审计报告度量内部审计活动,如果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会计年度内出具了内部审计报告Report,赋值为1,否则为0。(2)会计信息质量度量在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研究中,众多学者选用盈余管理程度替代会计信息质量。本文采用业绩调整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业对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进行估计,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模型(1)中,TA为总应计利润,REV为营业收入变动额,AR为应收账款变动额,NI为净利润。本文通过对模型(1)回归得到残差,记为AbnAccr;对其取绝对值,记为AbsAccr,用以度量会计信息质量。2.实证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推断内部审计机制能在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内部审计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实证检验。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根据相关理论和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AbsAccr表示操纵性应计。解释变量Subjection、Size、System和Report分别表示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活动。AbsAccr值越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低,因此,预期Subjection、Size、System、Report与AbsAccr具有反向关系。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审计质量、公司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财务压力以及会计稳健性等因素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在模型(2)中,本文选取了外部审计质量ExternlAudit(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由国内前十大会计事务所审计,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公司特质指标资产规模Asset(总资产自然对数)、会计稳健性指标账面市值比MB(市值与股东权益比值)、公司财务压力指标资产负债率Leverage(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和亏损比率LossP(近五年净利润为负年度与总年度的比值),以及公司经营活动状况指标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与总资产比值)和营运能力指标OperatingC(近五年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之和自然对数)等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给出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活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可知,2009—2012年间,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均值由2.530上升至2.653,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由总裁与董事会双重领导的上市公司比例成上升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机构规模总体来说也是呈上升趋势,均值由5.167上升至6.288,表明内部审计机构规模逐年扩大,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的投入逐渐增加;同时,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和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这说明上市公司正逐渐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定相关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功能,从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特征四个指标变量中,Size、System和Report这三个变量与AbsAccr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Subjection与AbsAccr的相关系数也为负,但是不显著。相关系数的结果与预期基本符合。

(二)多元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问题,同时为避免异常值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对样本数据进行winsor处理。表3列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PanelA模型(2)全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活动指标内部审计报告与操纵性应计的回归系数为负(-0.0402),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与预期的内部审计活动开展越积极,会计信息质量越高的假设相符合,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操纵性应计回归系数均为负,系数符号符合预期,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与操纵性应计回归系数为正,不符合预期,同时回归系数也不显著。PanelB模型(2)正操纵性应计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审计活动指标内部审计报告与正操纵性应计回归系数为负,在1%水平上显著,且其回归系数(-0.0478)比全样本回归系数(-0.0402)大,表明内部审计活动对上市公司调高利润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内部审计特征其他指标与正操纵性应计回归系数均不显著。总的来说,从数据上可以得出结论:积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比未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五、稳健性分析为了提高本文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测试。首先,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深交所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综合考核时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以及对上市公司采取处罚、处分和其他监管措施情况等。因而,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能够充分的反映上市公司信息报告的总体质量。采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度量会计信息质量,假设的检验结论保持不变;其次,不少学者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杜兴强和温日光,2007[11]),因此,在模型(2)中加入独立性变量IndP(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所得结论基本不变。六、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内部审计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选取2009—2012年深交所200家主板上市公司共571个样本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本文选取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内部审计活动构建内部审计机制指标,综合地度量了内部审计特征。同时,选用业绩调整修正Jones模型估计的可操纵应计和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度量了会计信息质量。统计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机构规模逐年扩大,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和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审计活动对会计信息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12];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内部审计活动对正的操纵性应计具有更强的影响作用,表明内部审计活动在抑制上市公司调高利润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但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没能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实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对内部审计资源投入的相对缺乏,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缺乏指导作用等可能的因素,影响了内部审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作用的发挥[13]。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有效性;上市公司;提升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 0002- 03

内部审计有效性是指内部审计主体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发挥其职能作用的程度,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此的研究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正步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因此,在追踪国外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提升方法和途径,对促使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国外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综述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同年,IIA研究基金会也指出,客观性是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内部审计小组和个体的特征。独立性是指环境中不存在任何破坏客观性的利益冲突,反映的是审计小组和个体所处的环境[2]。上述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及其诠释,彰显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有效性必须围绕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营目标加以提升,必须将客观性与独立性作为衡量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本准绳。

1.1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意义

追求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的根本要求。Roussey(2000)在强调公司治理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内部审计能够改善公司治理过程,可帮助公司管理层采用更为恰当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Felix(2001)对全球财富1 000强的70家公司的内部审计主管与外部审计合伙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内部审计的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有显著影响,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外部审计费用就越低,同时还发现,内部审计质量、固定风险水平、内外部审计师之间的协调均对内部审计的贡献有显著的影响[3]。James(2003)也通过问卷调查认为,报表使用者认为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比向高层管理者汇报更可能发现和报告财务报表的错误[4]。

1.2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本判断

运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对内部审计有效性加以评价已为学界所推崇,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其目标的程度,通过内部审计无效的表现可反观其有效性。一般认为,如果内部审计不存在重大缺陷,即可以认为内部审计有效,而只要内部审计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就可以认定内部审计无效。普华永道(2005)在其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无效的典型状况,包括不能独立于管理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信息技术和资金管理等关键风险领域缺乏技术能力或经验,以及内部审计仅被作为控制职能而非作为对风险进行评估的监督职能等,并进而指出,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中任何一种,内部审计可被认定为无效[5]。

1.3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Dittenhofer(2001)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评价,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能力、工作范围、审计工作的业绩以及内审部门管理等若干方面进行评价。应考虑通过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实现情况,如经营活动和控制活动是否运行有效,来评价内部审计有效性[6]。2003年,IIA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RMIT)联合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显示,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取决于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的才干和人品。Mihret和Yismaw(2007)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某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了研究,最后认为,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质量、高管层支持、组织设置以及被审单位特征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审计质量和高管层支持等对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最大[7]。Arena和 Azzone(2009)通过对153家意大利公司调查结果也表明审计队伍的规模、首席审计执行官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关联程度、内部审计活动采用风险评估技术的水平,以及审计委员会介入内部审计活动中状况,都将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8]。

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探析

2.1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了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指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研究中成果颇丰。规范研究成果中包括内部审计向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全程审计、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作用的探讨等内容,而实证研究数据则侧重于内部审计设立动机、组织隶属情况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等方面的检验。

2.1.1 内部审计的规模及其设立的隶属情况

刘国常和郭慧(2008)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块2006年的3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内部审计的特征因素以及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子公司数量显著正相关[9]。刘红梅(2011)对2009年我国主板市场设立内部审计的909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进行了统计,发现隶属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有663家,隶属总经理的有119家,隶属监事会的有8家,隶属财务总监的有2家,隶属其他的有34家,未披露的有83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隶属关系基本上能为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提供前提条件[10]。刘斌和石恒贵(2008)以2007年披露内部审计职能的70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审计委员会未成立或未有效运作,公司越可能进行内部审计外包[11]。王玉蓉 等(2011)运用2006年到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审计报告质量成正比,和盈余管理水平成反比,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成正比,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和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12]。王玉兰和简燕玲(2012)对沪市2010年870 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以“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监督”为标准加以统计,发现其中合规设置的公司有756家,不合规设置的公司有114 家,从而表明与上市公司未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以及监管不力有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涉及传统审计的多,而涉及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少[13]。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主要与内部审计的规模、组织隶属情况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关,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审计机构设立重要性的认识亟待加强。

2.1.2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内部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工作范围和服务内容的拓展,也可能限制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的应用。据中国证券报2012年8月6日报道,自2006年到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从34份增加到427份,审计报告从34份增加到258份。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公司已经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内控报告的可读性也有所提高。但多数公司存在未披露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标准,只是机械地照搬了评价指引中关于缺陷认定的原则性规定的问题,所披露的内控报告仍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内控报告中关于“缺陷”的披露情况亟待改进。而从内控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上交所427家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中,258家公司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另据统计,2011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共有1 84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78.8%,较2010年上升2%。2011年度,共有941家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56家上市公司披露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4]。总体上看,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在2011年执行情况良好,但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因而在内控建设过程中缺乏动力,导致企业内各层级人员在内控建设中局限于满足“合规”要求,此外,内控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内控建设的瓶颈。

2.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

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国常和郭慧(2008)研究发现,与没有强制要求设立内审部门的深市主板公司相比,已设立内审部门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盈利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报告意见类型3个方面均明显优于深市主板上市公司[9]。庄莹(2009)选择2007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外部监督机制3个方面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其隶属情况的关系,检验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发现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表明内部审计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作用[15]。陈武朝(2010)结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实施初期内部审计无效案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关注点,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指出审计师鉴证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关注点包括独立性、胜任能力、任务和职责等3大内容[16]。田晓红(2010)根据截至2009年5月所收回的93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职业品德要素、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咨询要素、工作分配要素、督导要素及监控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间接正相关,而考核与评价要素可能与内部审计质量正相关[17]。

综上,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多数公司的内控报告中关于“缺陷”的披露情况亟待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在逐步加强,但内部审计有效性尚显欠缺,亟待提升。

3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建议

内部审计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的质量属性,即在执行内部审计程序,搜集内部审计证据与发表内部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程度,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演进,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评价呈动态发展的趋势。因此,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要保证内部审计有效性,客观上要求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微观层面上则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而要加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必须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与业务上保持实质性独立,首当其冲的是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体系,对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及其相关操作加以详细规定,并通过法律予以约束。与此同时,保障审计委员会中每一成员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在当前,通过薪酬制度的改进固然可避免审计委员会的“依附”和“傀儡”的不良境况发生,但提升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则更能保证该组织的独立性,实践证明,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丰富的职业经验,就难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此外,作为检验和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有力手段,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信息的披露必不可少,借此可以直接反映审计委员会的构成、监管、工作改进等方面的成效。

3.2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的出台,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可望得以提高。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这种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疑是其内部审计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鉴于今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联系日趋密切,尤其应重视将企业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纳入审计范围。应当看到,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内控规范体系在2011年执行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仅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对公司内控建设仅局限于满足“合规”要求显然不够,当务之急是提高上市公司内控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与识别能力,对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判断水平等。

3.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内部审计有效性。如何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的核心理念向增加公司价值的服务理念转变过来,进而立足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公司提供管理和服务,则是当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关键之举。选择具备较高学历、具备会计或审计工作背景的人员固然重要,但随着信息化对上市公司各业务领域的全面覆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知识面扩展迫在眉睫。①应当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内部审计人员操作的规范体系和业务流程;②快速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能力和操作技术,诸如开发非现场审计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业务循环系统审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③开展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在岗培训,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定期与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让他们了解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等组织的新规则和新技术,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等考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4 加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为提升其审计有效性,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对其内部审计质量加以评估和控制。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3种。这3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自我质量控制方面,如何根据公司自身内部审计环境和工作要求,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客观的同时,促使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实行操作规程,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则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而对其中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包括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等方面的控制,应当更多地借助现场审计软件和远程审计软件辅助加以进行,尽可能运用测试数据法(TD)、基本案例系统评估法(BCSE)、追踪法(Tracing)、综合测试工具(ITF)等持续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以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Auditing Section Task Force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2001.

[3]W L Felix,Jr,A A Gramling,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 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3):513-534.

[4]K L James.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udit Structure on Perceive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Prevention[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4):315-327.

[5]PricewaterhouseCoopers.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 A Summary of the Major Obstacles Facing Foreign Private Issuers(‘FPIs’)in Asia in Achieving S404 Compliance[R].2005.

[6]M Dittenhofer. Internal Auditing Effectiveness: an Expansion of Present Methods [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1,16(8):443-450.

[7]D G Mihret,A W Yismaw.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7,22(5):470-484.

[8]M Arena,G Azzone. Identifying Organizational Drivers of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9,3(1):43-60.

[9]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2008(2):86-91.

[10]刘红梅.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9):55-57.

[11]刘斌,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4):66-73.

[12]王玉蓉,梁邦平,李宗璋.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检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76-84.

[13]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14]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2012)[R]. 2012.

[15]庄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基于监督职能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6]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9-52.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管理层

一、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发展日益趋向成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协会的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职业道德规范》等,这若干具体准则形成一套相对健全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为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彰显出我国管理机构对内部审计的高度重视以及在抑制虚假信息和舞弊方面抱有巨大的希望。目前,内部审计每年查处违纪违规的行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高达一千亿元人民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尽管我国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审计体系也显露出一些弊端。

纵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被明确写入有关的法律法规之中,并实践运用到公司治理中也是近阶段的事。但是实际的内部审计实施效果并不乐观。在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一旦扮演着治理的角色,成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专家,发挥着公司治理的作用,就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对管理者提出建议从而影响内部决策等,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目标都没有很好地实现。在我国,银行最早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然而最近几年的光大、齐鲁银行的票据诈骗案、银行高管携款外出潜逃、挪用公款或将资金转移国外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虽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与审计目标相违背的。这使我们反思,如何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进行系统性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生态系统理论诠释

生态学(Ecology),大约在十九世纪中期,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它是研究生物w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的定义延伸到生态系统,概括为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物质传递及能量交互。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态学理论逐渐被用到了商业管理领域,出现了各种生态学模式,例如产业生态学、知识生态学、商业生态学等。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即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生物和非生物不断地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并以这种物质流和能量流形成一个整体。本文所构建的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模式为基础,创造一个企业内部的审计机制的运行系统,这种系统运行模式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类似于自然界存在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可以表示为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内,审计主体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的制造和传递。笔者希望本文构建出的公司治理型内部审计的“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成公司良性健康发展。

三、构建公司治理型内部审计“生态系统”模型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似,具有“生物成分”的审计群种可分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自然界生态系统和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的“生态系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自然界的生态体系下,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创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能量;人和动物以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依托,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细菌等微生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些能量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再次被绿色植物吸收,并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公司治理下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为内部审计部门,他们对公司管理人员业绩进行评价,并且以风险为基础,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消费者为董事会、经理层,根据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的审计计划,确保对公司的有效性治理,使公司健康发展;分解者即股东,股东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站在总体层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认识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再次反馈给内部审计部门(生产者),监督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全面高效的审计。

(一)生产者种群

在治理型内部审计的生态模型中,种群生产者分成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内部审计部门则为主要成分。生产者想要输出高效率、高质量产品,即提供更有质量的审计报告,这需要其他部门的通力配合,例如企业的经理层、财务科以及人事部门等。这些辅助单位会根据主要单位的需求,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目前,我国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是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但现行的多数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缺少应有的规范性,例如将内部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未专门设立内部审计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没有清晰的职责权限;有的甚至由一人既担任会计主管同时又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应付法律制度,只是在形式上设立了专职的审计人员,实则还是听从原先的领导。这些重于形式的内部审计机构结构设置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无法保证业务工作的独立性、可靠性、权威性,从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能使企业规避审计风险。只有在内部审计机构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即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才会更加可信,才能真正被管理层所运用。

笔者认为最理想的生产者群种就是“双重管理”,即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经理层共同领导,其他部门通力配合。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由生产者创造出的“有机物”――审计报告,才更具有正确性,才能为管理层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解者种群

分解者种群是指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高级管理层。生产者制造的精确的审计报告,应当提供给分解者进行分析。分解者根据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发现已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及时对公司进行整改,使得公司以良性的方式运作,这主要由经理层、董事会等管理层完成。吸收审计报告的营养并消化这一阶段并不是很容易,整改和促进公司发展也不是像自然生态中植物的成长那样简单,当然仅仅是依靠整改,并不能强化落实,还需要监督,应当由监事会实施。监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是落实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应当在公司保证有效的监督环境,从而为分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消费者种群

消费者种群是指股东大会。分解者将公司的具体整改情况反馈给消费者,使得股东对公司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全局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监督,使得股东成为真正的监督者,并让整个公司的信息进行循环流通、传递。股东查阅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报告,发现问题,将信息反馈给公司,促进信息的良性循环。

(四)治理型审计的生态平台

生态平台,具体来讲,就是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搭建一个信息沟通平台,为其沟通合作以及审计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提供合理的保证。加强各级之间的合作、信息沟通,加强内部之间的监督管理作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本文认为,受托责任是目前公司治理的一个审计平台,只有基于履行好受托责任义务,才能维持一个良好的审计生态平台。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体系,它是维护受托责任系统有效运行的控制机制。当前,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只有明确这一目标,加强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体系,加强了解和合作,才能形成有机整体。

四、审计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思考

(一)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优化审计问责机制

独立性,是审计之魂,审计独立性的保持,是保证整个审计工作真实有效的基石。这需要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笔者认为,审计的核心是专业判断,在错综复杂的审计对象和范围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审计技术、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关的金融、法律等知识。同时,改变审计人员的隶属关系,通过法律等对审计人员的人身保障作出明确规定,使其摆脱对上级的束缚,给予其优厚的待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内部审计系统中的生产者(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若有问题没被查出或者处置不当,应当将责任追查到底。

(二)改革审计经费体制

在企业的审计预算中,审计经费统一单列到管理经费,内部审计经费由董事会直接拨付并由审计委员会统一调度,各级定期上报审计经费的使用情况。可先由审计委员会根据计划、职责、定员定额等标准编制审计预算,这样既摆脱了审计人员对管理层的依赖,又充分地实施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保障了审计经费的有效运用。

(三)营造良好的信息沟通环境,建设新型信息化审计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平衡信息不对称,而整个生态审计平台的构建也是依靠信息的传递,因此,保持信息的流通是十分必要的。审计部门要定期向审计委员会做独立报告,而企业高级管理层不干预审计工作,但要给予配合和帮助。审计委员会同时要和股东之间保持信息畅通,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迅速进行落实。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开发一套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财务数据电子化和网络化,系统中的一般信息应当全部向股东开放,重要信息应股东要求随时网络提供,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拓宽审计信息化公开渠道,除了在公司官网和上交所、深交所等官方平台上查阅,还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会公报的方式查阅信息,并及时更新。

(四)打造全员审计监督氛围

审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监督环境,健全的公司规章有助于对整改落实情况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此外,一个良好的法律h境,就像审计生态系统的保护伞一样,维持稳定的外部环境,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大气,只有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整个系统才可以运作,才能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J

参考文献:

[1]巩凤.我国政府审计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6,(1).

[2]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和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3]王光远.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 2006,(2).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重大缺陷 审计意见 自我评价报告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规定于2012年1 月1 日起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始施行。2012年作为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元年,分析2012年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现状以及解决相关问题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现状

(一) 披露总体情况

在2012年年度报告披露期间,深交所、上交所共有948家主板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22家出具了非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19家,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3家。研究发现,与2011年比较,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提高,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已取得一定成效。笔者将对这22家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进行简要描述,希望有所启发。

(二) 行业特征

赵秀侠(2011)发现,工业企业大多是由国家或集体控股,比起经济因素,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企业所面临的政治因素。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企业内部很难产生相应的制衡关系,更不用说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笔者对22家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发现22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大部分出现在第二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企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比较,规模更为庞大,成本费用核算更为复杂,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更具有挑战性,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这与赵秀侠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三) 披露时间

内部控制缺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个“污点”,所以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态度总是尽量的隐瞒或者规避。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披露年报及自我评价报告的时间都比较晚。经过统计发现在22家非无保留审计意见上市公司中有5家是3月末出具内控审计报告,17家均在4月才出具年报和审计报告。根据胡为民(2012)研究,内部控制指数排名靠前的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在1月、2月、3月年报和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部控制审计越好的公司,其年报的时间就越早。

(四)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有五大基础目标:战略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维护资产安全、经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目标。对22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除深天地A停产整顿1年、ST宜纸整体搬迁、ST凤凰亏损巨大、ST长油亏损等原因使得这4家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外,江淮汽车由于汽车召回事件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同时又对其余17家违反内部控制目标的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内部控制违反最高层次战略的目标有1家,是因为香梨股份在2012年涉足了新市场棉花市场,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体现,经营效率的高低可以看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变现能力、现金回笼能力、获利能力,违反经营目标的上市公司有 12家,占70.59%,所以内部控制的经营管理极为重要,否则容易导致重大风险的发生,降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缺陷按照控制目标的不同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针对财务报告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完整性、合理性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不能合理保证实现资产安全、经营效率效益、合法合规等其他目标的控制活动缺陷。对出具否定意见的3家上市公司和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分别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存在非财务内部控制缺陷而使得内控有效性不足的公司比例达到50%,在11家非财务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部门存在问题的有4家,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缺陷的有5家,这也说明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非常重要,要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1992年9月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一文,指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分别为:内部坏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传递和监督五要素。2013年5月份又了最新的内部控制框架,引入了17条核心内控原则、17项核心原则,使得内部控制五要素更具有操作性。笔者对19家出具强调事项和3家出具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归纳总结。由于ST宜纸全面停产、上海机电可豁免并购企业内控评价、凤凰光学歇业多年、深天地A停产整顿1年、ST凤凰亏损导致这5家公司出具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因此,笔者对其余17家内部控制失效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分析归纳。

研究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这些公司中,内部环境要素有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控制活动要素失效最多,主要有审批权限不清晰、子公司管控、营运资金管理、采购管理,关联方交易等方面,涉及会计系统控制的主要是应收账款、收入成本的确认、资产的保管与减值等方面;内部监督主要是内审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这些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会计师事务所在以后年度的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上风险高发的审计领域。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自我认定并进行披露,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林斌(2012年)研究发现,2011年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研究仅有156家,其中有3家披露了重大缺陷,仅占所有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总数的0.16%,有11家披露了重要缺陷,有149家披露了一般缺陷。而深圳迪博(2013年)研究发现,2012年有503家(占22.63%)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其中4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1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3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8家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重要缺陷,27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460家公司仅披露内部控制一般缺陷。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数量有所提高,但是比例没有上升,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率达15%)情况相差甚远。在这非无保留内控审计意见的22家上市公司中,披露具体重大缺陷的有2家,分别为出具否定意见的北大荒和出具强调事项无保留意见的ST长油,重要缺陷的有5家,披露一般缺陷的有6家,而笼统地阐述企业存在缺陷而且已经整改的有9家,占到40.91%,包括出具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的天津磁卡和贵糖股份两家上市公司。贵糖股份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说明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有效,但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此贵糖股份针对此差异专门出具了说明;天津磁卡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董事长签字页,并未对其他进行披露,简要说明内部控制整体有效,而华寅五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天津磁卡未对此进行说明。这也说明了对于企业存在的内控缺陷,企业和审计机构由于考虑角度不同,评价会出现差异。

笔者再通过对这22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阅读分析,发现一部分公司没有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7家公司没有公布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标准,只是用“合理”“适用”等模糊性词语来替代详细的定性或者定量标准,没有实质性内容,使得认定标准不好界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另外15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其中凤凰光学还用了枚举法进行认定。运用定性标准进行认定运用了缺陷列举法和风险矩阵法,缺陷列举法是从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信息层面分别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进行列举;而风险矩阵法是从缺陷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程度两维度出发,利用“高、中、低”风险评级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笔者发现22家上市公司由于行业性质差别、自身性质等原因,缺陷的认定标准存在很大不同,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很多公司都缺乏现实的、科学的数据和手段。至于定量标准,大多数公司根据公司行业类型、规模、业务负责程度等各种因素,用资产总额或者总收入、净利润、税前利润或息税前利润乘以一定百分比,作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临界值。定量标准的百分比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百分比,但对确定的这个“百分数”大多数公司没能有说服力的理由,因此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可靠性存在一定质疑。

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 2012年22家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主要从事务所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和企业出具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容和格式不统一

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较大比例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陈述过于笼统,缺少实质性内容,信息含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第一年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其动机主要是监管层的监管压力,主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力较少。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很多公司对缺陷的认定各有版本。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虚假陈述和隐瞒的现象

部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不恰当。比如贵糖股份公司在成本核算、财务报告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但其在自我评价报告中并未认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事实上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已经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认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五、建议和对策

(一)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设计、执行、审计和评价。建立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判断内部控制缺陷,防止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基础性工作,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工作,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务,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能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谨慎,基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争取内部控制在整个财务报告涵盖期间均真实、有效。

其次,上市公司应该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提高内部控制缺陷陈述的信息含量和可靠性。

(二)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五部委应该加强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三个配套指引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格式规范化处理,便于投资者进行横向比较。及时审核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情况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有效。

还应加快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进程,尽快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缺陷权威的判别标准,将标准细化分配至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环节中,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体系,降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随意性。

(三)对投资者的建议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信息须认真对待,投资者应该理性对待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因其增加了上市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对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应辩证地对待,认识到有能力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可能已经做好了整改或者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准备。只有投资者理性对待,才能积极发挥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改进,但总体来说仍不容乐观,虽然基本上都遵照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引和准则,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自我评价报告两个角度提出建议。应国际新趋势要求,做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刻不容缓,这要求上市公司、监管者甚至投资者在关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上下功夫,共同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缺陷披露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秀侠.浅谈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1(4):76-79.

[2] 林斌,刘春丽,舒伟,等.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9):9-16.

[3] 陈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医药制造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3(5):64-68.

[4] 孔敏.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陈述的问题分析――基于*ST大地案例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2(12):27-29.

[5] 李璇.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3(3):30-33.

[6]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子公司 内部监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100-02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数达3 052 家,股票市价总值508 245.11亿元。但在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会计信息不实,甚至舞弊、造假事件却层出不穷,这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2016年5月,中注协2015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方面,83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方面,7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由此可见,财务信息存在问题的公司数量不少。然而,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上市公司监管是最严的,何以还会出现这么多的信息不实,甚至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呢?经验表明,对于拥有众多内部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来说,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关键点在于内部会计监管上。逻辑在于,由于集团型上市公司业务庞杂,层级众多,对于外部监管来说通常对其业务的熟悉程度较低,有时监管的重点、力度难免会出现偏差,即使是每年较为完整深入的年审,也很难深入到每个层级、每项业务。而内部监管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且不少公司能够做到常态化监管,不仅监管其结果,还能监管会计信息生成的制度设计、运行过程。因此,如果内部会计监管的内容、重点、方法把握得当,可以大大降低会计信息不实的可能性。

一、上市公司子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监管机构工作不力致使监管体系瘫痪。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主要是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等,这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对企业经营活动、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管,核心履职部门在于内部审计。在内部监管中,如果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中的某个部门的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就会导致公司整体的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瘫痪。通常,内部审计由于是内部会计监管的最低层级,也是直接业务部门,对守住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负有第一责任。但在不少企业,内部关系复杂,顾虑于各种关系,内审部门对于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报告,致使领导机构、审计委员会对相关问题无从知晓,这等于变相地打开了企业信息造假的大门,使得整个内部监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二)内部监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致使监管低效。素质,不仅包括必须具备的以适应其工作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相关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个人职业道德。在实务中,个人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自然监管效果不好。在知识储备方面,目前参与内部会计监管的人员大多由具有财务、金融、管理、审计等经管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他们对企业复杂的业务体系熟悉程度通常较低,这在制造业、房地产、工程建筑等众多生产型行业体现的非常明显。由于业务不熟,在监管中较难找到关键点,分寸难以把握,导致监管效果差。如工程建筑行业的收入确认造假较为普遍,该行业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方法是完工百分比法。按照本质含义来说,完工百分比是工程进度概念,但是内部会计监管人员若不熟悉工程进度的测算方法,很难准确测定完工百分比,也就很难确定以投入多少确定百分比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尽管在拥有众多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往来并不一定十分频繁,但在内部会计监管中,f情、“公司政治”、利益交换等行为也时常出现。如果说知识不够、能力不足会降低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那么职业道德底线的缺失将使内部会计监管的基石崩塌,其危害远远超过前者。

(三)内部利益体制衡缺失致使监管厚此薄彼。公司内部的利益体,除了主要投资方大股东外,还有中小公司、高管层、一线员工、供应商、政府等。在投资主体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较高,“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相关机构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工作,但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公司制衡机制失效,出现大股东欺负小股东、胁迫管理层、忽视员工利益、破坏社会公利等行为。公司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在企业的地位和报酬,在进行决策时会倾向于维护大股东的利益,有时还会牺牲小股东、员工、供应商等其他利益体的利益。如为了使得企业开展与大股东控股企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业务板块,大股东会不惜动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及决策权优势,串通高管团队一意孤行,绑架公司决策行为。但若项目的开展受到了社会环境和政策监管的影响,业务开展失利,为了避免会计信息的如实给企业股价带来冲击,高管团队通常会进行会计信息粉饰、造假。从内部会计监管的角度看,对项目决策过程、可行性的信息质量等重大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在披露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关,使大股东以外的利益体利益受损,内部监管机构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

(四)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致使内部会计监管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有效运行的保障。管理层内控意识的薄弱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运行形成了阻力。如某建筑施工企业在报表上反映本年度有大量固定资产增加额,但年报中没有详细披露资产增长的原因,致使投资者误以为该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快速扩张。内部审计发现,这些资产的增加主要是子公司兴建豪华办公大楼,进一步调查发现,子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履行集团公司审批制度,且擅自抬高预算造价,致使投资额上升。在内部审计部门向高管团队反映后,有领导认为,在公司目前的内部管理制度中,对于变更投资额的审批要求、流程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何况资产的增长也提高了公司实力。这表明,集团公司高管团队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对类似行为多年来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制度设计,使得子公司类似的投资行为失控,也未进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内部会计监管部门由于没有明确的依据,也难以很好地履行内部会计监管职责。

二、提高上市公司子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质量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职责及监管力度。企业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对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设立的要求,明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的职责。监事会要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管理权力,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改善审计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内部会计监管职能,保障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有效运行。同时,应强化内部会计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内部监管不力甚至缺失的行为,更高层面的外部监管机构应该对企业及内部监管相关人员进行惩处,这在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中是不难做到的事情。

(二)提高内部会计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在关注提高相关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公司应该加强内部会计监管人员、高管团队、普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对内部会计监管中发现的职业道德问题实行零容忍制度,对于利益交换行为应进行严厉惩处,对于“公司政治”、说情等干扰内部监管的行为应进行教育。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子公司诚信档案制度,并与内部资源的分配甚至业绩考核挂钩。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执行。在我国企业从来都不缺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执行到位,却难下肯定结论。对此,应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控制活动,构架信息和沟通渠道,强化控制监督,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减少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实施面临的阻力。

(四)建设积极良性的企业文化,助推内部会计监管提质增效。在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现企业管理缺乏的从来都不是知识、技能、本领,而是缺乏一种积极、健康、向上、适宜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长期团队作战的群体,企业文化是引领公司前行的航标。对于内部会计监管,公司应积极倡导“适应、参与、乐于完美”的企业文化,让监管人员积极地开展工作。要让监管者明白,这不仅是其责任,更是其为企业做贡献的途径;要让被监管者明白监管的目的在于帮助和提高,而不是为了惩处,企业良性发展,也必然惠及被监管部门和人员,他们应积极沟通,乐于接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明白,企业剩余风险的承担者不应该只是股东,还包括高管、员工、供应商、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的共同拥有者,每一个利益体都向企业投入了资产,只有企业良性发展,才能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较高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攀.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2)

[2]姚海鑫,冷军.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博弈论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田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J].企I改革与管理,2016,(20).

[4]傅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1).

[5]肖涵.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及治理[J].经营与管理,2016,(3).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缺陷 成因 对策

企业良好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正在加紧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标志着我国基本建成了结合自身特点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日益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自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用,严格按照基本规范执行相关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自身实际的内部控制应用体系。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在更全面地了解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通过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流程的梳理,强化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意识,提高员工的能力和责任意识,以应对风险,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更加标准化

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反应,立即开展相应工作,查找并分析原因,对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出具评价报告,改善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内部控制评价更加规范和标准,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作用逐渐显现

为了增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上市公司需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内部控制流程,坚守职业道德,运用专业知识和素养,致力于找出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同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根据2016年5月17日,中注协的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十五期)披露:2016年1月1日~4月30日,40家事务所共为1530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444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70份,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6份。相关的上市公司也了相应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了自身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进行的相应的整改具体措施。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内部控制审计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分析

本文主要就2015年度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违规进行关联交易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及其交易行为,防范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确保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上市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与关联交易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在规范关联方及其交易行为时,至少应关注涉及关联交易业务的以下风险:一是关联交易及其披露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二是关联交易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三是关联方界定不准确,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四是关联交易定价不合理,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损失或中小股东权益受损。五是关联交易执行不当,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或资产遭受损失。不恰当的关联交易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也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从2015年度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所发现的相关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来看,与关联交易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问题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情况。例如:禾嘉股份关联交易管理中对主动识别、获取及确认关联方信息的控制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滇中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及深圳滇中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发生关联方交易未被及时识别,未履行相关的审批和披露事宜。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度日常关联交易议案未获股东大会通过,但是该公司仍在未获得股东大会授权的情况下与关联方进行了该议案所涉及的日常关联交易。一汽富维公司董事会认为公司主营业务90%以上来自关联交易,公司无法停止该关联交易。该公司认为该关联交易没有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但是从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求来说,关联交易必须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方才可行。

(二)不重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我国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充分,所以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显得参差不齐,控制环境较差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重视,实施内部控制的相关部门形同虚设。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控制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今天的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竞争压力十分的激烈,如何在未来的商战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每个企业所探讨的,处于这样的特殊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是并存。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是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权,现在的技术,设备等领域几乎是资源共享,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不断的找到可以进行提升的方向,才是最好的。其实现在最大的突破口就是我们自己的管理方向,我们每天看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倒闭由于贪腐,某个企业的高管卷巨款潜逃,还有许多企业的假账时间层出不穷。现在的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在不断的加强内部的控制,想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内审对于此类事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事件发生的频率。已经在控制流程中深入到每一部分进行审计,使工作更加细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建设

1.1审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前阶段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项目的选择,方案的情况,实地的考察是一样不能缺少的,一项工程想要优质的质量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细节对于工作十分的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吧,进行审计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石,对于整项的工程十分的重要。这一阶段一定要严格的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又要依靠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前期的控制。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好运用有经验的资深的专业人士对于此项工程进行民调,看看群众的呼声,以及对于项目的不同看法,对于我们进行审计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2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过程就是根据审计计划进行取证、评价和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二个环节,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审计日记是记录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审计日记可以帮助监管人员监管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当发生问题时可以明确责任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运用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方法由计算机改为手工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评价能力。实现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结合。

审计工作底稿应该由审计人员记录审计的全过程,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成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为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单位要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复核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

1.3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基础上,以独立审计为原则,运用专业能力形成审计意见,向组织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综合的体现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要以审计机构的名义向被审计单位宣布并以书面方式送达。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应通过三级审核,由部门经理、会计师和负责人分别审核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审核和全面性审核,检查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否过关,对有问题的地方予以修改,形成一个全面、详细、公正和可行的审计报告。

1.4审计后续质量控制

审计后续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要做好复核标志,使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复核,明确每个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根据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按照信用进行分类,建立审计机构自己的信用档案,更便于管理。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建设

2.1加强制度约束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不高于制度的不健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因此,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的环境更加完善,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的到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得到监控。制度的建立可以给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一个参照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应该名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框架、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和绩效评价机制。制度约束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构建了一道防火墙。

2.2加强内部审计督导

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要以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帮助懂事会履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的职责,对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审计委员会除了日常监管外还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控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

2.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复核

为了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应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核,审计机构应建立三级复核制度,项目的负责人在审计现场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核查,审查项目的审查过程是否符合项目目标和有关规定。部门负责人应对复核过的报告在进行审核,审核应全面、详细,对报告中的数据来源和结论等方面详细检查,对不清楚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意见,使项目负责人进行修改。最后事务所负责人在重点审核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在不存在重大问题和遗漏的情况下签发。

结束语

公司内部审计报告范文第10篇

1.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够上。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对于其工作职能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是保证其内部审计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然后,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受到了公司经理室等各级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以至于造成了许多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等情况。甚至于出现公司内部的审计工作完全交由其财务管理部门承担,从而缺乏系统化、独立化的审计工作的开展。试想一下,一旦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缺少了充分的自由性和独立性,领导层的过分干涉便容易造成审计结果被选择性地进行上报甚至被篡改,长远发展下去便容易造成该部门形同虚设,该项工作收不到实际效益的情况。其次便是公司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保险公司内部考核的标准不一,以至于内部审计的结果便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依靠。甚至有些保险公司将其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人员,这样一来,便更难拥有科学化、系统化的业务考核指标对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与专业素质也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化的选拔,从而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1.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欠缺

尽管许多保险公司已经设立了内部审计这一部门,然而对其工作的效果作用的认识却存在着严重的认识缺失和重视不够,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要么存在着同公司财务人员职能划分不明确的归责误区,从而使其缺乏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么便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到位,从而使其业务能力难以达到公司的要求,跟不上公司发展前进的步伐。除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素质的缺乏之外,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审计的方式单一等对于公司内部审计处理实务的工作的开展同样具有较大得限制作用。特别是一些公司对于内部工作的审计检查方式甚至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查账的方式上,对于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式信息化的抽样检查以及非现场化的审计软件进行的数据信息分析统计等技术的运用严重不到位。这种手段落后,方式陈旧以及人员素质低下的审计监督方式难以及时发现并揭露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风险问题,亟需加以解决优化。

2.加强和改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在增强了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改善了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审计机制不健全以及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缺陷,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本章节便从完善内部审计的体制以及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加强和完善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审计质量

一个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促进保险公司实现合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保证,为此便要求保险公司对于其内部的审计部门实现独立的工作自由以及客观的审计目标。从而保证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独立的,业务的展开以及经费的运用独立于其他各个部门以外自由完成审计的部门。从而保证在保险公司的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其内部审计处理实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公司内部为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确保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其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财务记录能够及时如实地获取,即其工作能够得到公司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最后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可以建立严格的审计结果考核体系,从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考核。

2.2加强内部审计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尽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为增强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旧不可忽视当前保险市场中所存在的手续费等支付方式的违规操作以及财务数据的伪造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保险公司内部的监控不合理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的失实等存在密切关联。为此便需要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通过合理运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公司进一步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防范风险的最终目标。以上目标具体可以通过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加强监督管理部门对审计报告所作出的汇总分析等渠道来实现。通过做好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实现对各个部门工作的监督约束,从而提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通过对审计工作所得出的审计报告进行汇总性的分析实现分支机构风险隐患的防范再结合有关方面的审计监管监督对公司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的把握和及时的调整,最终保证公司内部上下工作的规范性操作。

2.3丰富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内部审计制度的合理,监督机制的健全是使得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拥有十足保障的前提和基础,而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增强,工作态度的提高则是保证内部审计处理实务得以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根据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具体工作要求来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同时具备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学和法律学等众多专业的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数据搜集记录以及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为此保险公司内部可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包括对财产保险以及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公司培养出一批优秀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通过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再次需要不断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落实制度,通过将具体的责任同相关负责人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的方式避免出现违规操作,渎职的情况出现。

上一篇:财务决算审计报告范文 下一篇:管理审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