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拒绝平庸”

时间:2022-09-13 07:00:09

乱弹“拒绝平庸”

自打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问世之日起,调侃的、辣评的、“颁奖”的、“定罪”的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更有通过“短片”和“视频”加以讨伐的……我本立誓:缄默不语,“打死我也不说”。但编辑部叶水涛先生郑重约我:必须说几句。拗不过,只得“东说西说”,名日“乱弹”。若有忤逆错谬之处,务请方家千万目下、口下、笔下留情,不作计较。

一、关于“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自有它的特殊性。客观上,作文命题是一门学问,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国情”是,命题人员并非能够完全左右命题。比如,“绿色生活”当年也曾遭到批评,有人说,你哪怕是“与绿色同行”,也多少有点韵味儿。是的,原本正是如此,结果“胎死腹中”。个中缘由,我不说,你身边“政治高人”也会为你揭开谜底。加之,“乐水”与“乐山”本就有“仁”“智”之异,众说纷纭,当属常态。所以,地无分南北,业无分内外,“就题说题”,谁都有发言的权利。“对”与“错”亦不“丢人”,呈现的是你对高考作文题的一种关注、关心和参与的姿态。如果因题而动辄怨怼命题人,这就有点“感情用事”了。

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拒绝平庸”这个命题“提示语”的设计,还是从作文“要求”来看,个人拙见,还是有“干虑一失”之憾的。

“拒绝平庸”和“追求卓越”早已是一对“难解难分”的语言“搭档”,是一句脱口而出的劢志名言,更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虽然“提示语”作了引导:“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意图弥补命题中“平民”意识缺失的遗憾。但很多考生依然在“杰出”“卓越”的方向上选材、论证,毫不掩饰地放大或演绎其中的“精英”文化。因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永远有一种强大惯性,要想改变是有相当难度的,如此“其貌不扬”的“不避平凡”四个字是难以力挽狂澜的。而“拒绝平庸”这个命题的另一遗憾是,正如考生在作文中多有提及的那样:对一部分考生来说,“缺少想象空间”,“堵塞辩证思考”,“不够真实”。

再看“提示语”。请允许我作一个注评,括号内文字为本人所加:“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中心论点);“为人不可平庸”(分论点一);“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三无”,反面论证分论点);“处世不可平庸”(分论点二);“因此,要有原则,有见识,有坚守”(“三有”,正面论证分论点)。

“拒绝平庸”,对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原本就是一道基本没有偏题、跑题可能性存在的作文题目(难度系数不及2011年部分大市中考作文题,如南京“也是一堂语文课”、苏州“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常州“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等),又配上一段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又有“三无”“三有”的正反论证等几乎完整的“结构提纲式”的提示,留给考生表达思想、构思创意、谋篇布局等写作发挥的空间是有点局促而又可怜。当然,有人会说,“提示语”本就为写作困难的学生所设计的,没有谁逼你非去阅读。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就好像我们常说“32具书为庸人所备”一样。而事实是,已经“备”了,哪能不参考呢?何况读书12年,就为这考场一搏,有哪位老师敢指导学生见“提示语”而“无睹”!反之,真的50万考生都按照这个几乎是列好提纲的“提示语”去作文,恐怕就不再是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文,而是做一道面孔相似的“几何证明题”了。

最后看命题的“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有了“拒绝平庸”这样的作文题,再加上如此“提示语”,依然在写作“要求”中赫然写着“三自”,不能不说是“智者干虑”中的又一个小小的疏忽。既然“拒绝平庸”,又如何“立意自定”?“为人”又加“处世”,“角度自选’还有多少意义?如此强势的议论倾向,“文体自选”多少有点难为考生。明明是十人一桌“吃桌头”,还说是“自助餐”;早已是“娃娃亲”,还要说“我们自由恋爱”。“不必面面俱到”虽是一句正确的提醒,但在这里已没有实际意义,因为都“三自”了。

其实,在一个文化多元、认知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大背景下,作出一个“旗帜鲜明”的判断是要有十二分勇气的;从命题操作层面看,写一段这样“关怀备至”的“提示语”更是颇费脑细胞的。假如一定要用“平庸”“平凡”来命题,那么,就以“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再配上“三自”写作要求;或者以“平凡与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中去掉“文体自选”;或者借鉴中考题的思路,以“也是一种平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再配上“三自”写作要求。不知这“马后炮”是否能为我们的积极反思提供些许参考?

二、关于“拒绝平庸”的写作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说:“别小看题目,这是一根长长的指挥棒,这是一盏不发光的明灯,这也是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人们何去何从的交通警察,意趣深远。”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功利化时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站在命题和组织命题的角度来思考,且经常这样“提醒”,那肯定是对高中语文教育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然而,对于一线师生来说,我以为最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题目命得“平庸”还是“不平庸”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题目,写好一篇像样的作文。说得再直白一点,即使题目“平庸”,我们的孩子也要把文章写得“不平庸”。

客观上,这道题还是有一定的迷惑性。貌似没有审题障碍,“提示语”说得如此明白,又是中心观点,又是分论点,还加上“三无”“三有”的正反论证思路的明示,似乎,只需要考生提供几个事理论据,凑足800字,也就成了一篇文章。事实证明,谁这样想,这样去做,谁就彻底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救。天上从来不掉馅饼,世上万事皆有因缘。越是简单、明了,往往越是复杂、难辨。因为,自古文章贵在创新,而不在雷同。自古文章都得以“题目”(这里就是“拒绝平庸”四个字)为依据,任何人都不能无视。

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对“平庸”这一概念的准确界定。考生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要把一个概念准确把握到位,是一个挑战。如果有了工具书,也会受到“约定俗成”的语词学意义的束缚,不见得是一件幸事。如果只是根据“提示语”作文,那么只会“千军万马”挤上思想的“独木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邻近概念的比较和剖析。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从来就是一把令思想深刻独到的最好武器。

“平庸”不等同“平凡”。虽然工具书上有一种解释:“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但细细琢磨,虽然两者在某些部分是相同、相近的,但还是不能混为一谈。平凡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境遇,体现着一种平常人生的价值观。“寻常”无过,“平凡”无错,“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庸”又不等同“庸俗”,庸俗是指言行、状态不合常情常理常识,有违基本道德规范,令人不快或嫌恶;

“平庸”更不等同“恶俗”,“恶俗”则令人感到可恶、可恨。

“平庸”,往简单里说有三种情形:

一是“混”,没有一点人生的追求,其生活状态是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时光,随波逐流,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说,“活着是为了吃饭”。这种“平庸”,是自始至终的“平庸”,当属“自甘平庸”。

二是“笨”,一心想有所事事,却因才智平平,能力不足,结果总是不如人愿,甚至非常糟糕。这种平庸,当属“本应平庸”。如能“凡鸟”知命,说不定还真能“我平庸,我快乐”地生活一辈子,可他偏不愿接受“平庸”命运的安排。这种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多少还是能赚得一些“同情的泪”。

三是“穷”,即处境不利,环境恶劣,无“天时”,无“地利”,甚至也无“人和”,生不逢时,无力回天,正道直行,恨无知音,可谓“终穷”;才智超群,风华绝代,却遭逢困厄,命途多舛,甚至不得不沦落风尘,可谓“偶穷”。最可怕的情形是,想“独善其身”都不得。这种“平庸”,是结局的“平庸”,是人生的“平庸”,是无可奈何的“平庸”,可用一个词语概括:“被平庸”。

“混”和“笨”,更多地着眼于主观,指向自身;“穷”,更多地着眼于客观,指向环境。“混”,更多地在于行为、情态的揭示;而“笨”和“穷”更多地在于对主客观原因的挖掘。

其次是对“拒绝”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拒绝”是一个主观色彩非常鲜明的行为动词。“拒绝”更多情形起于外因,但终究指向内心。因此,拒绝需要意志、激情和智慧,更需要坚持和努力。但面对“平庸”的三种复杂形态,我们的“拒绝”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因“笨”而带来的“平庸”,如果一味“拒绝”,其结果可能会越“拒”越糟。所以,同样是“拒绝”,也得有个讲究。适时、因人、科学、恰当……否则,正如有个考生所言:“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如此拒绝平庸,难道我们就真的不平庸吗?”

分别理解两个概念,是为了最后准确理解一个省略了主词的判断,即“拒绝平庸”。

诚如上文所言,“拒绝平庸”,常接的话题是“追求卓越”。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早成了一种励志警语,一句流行广告词。但是在这里我们切不可受到这种习惯组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马上想到“拒绝平庸”就是为了杰出、卓越,就是要成名成家。而要明白“提示语”中的第一句话:“不避平凡,不可平庸。”“拒绝平庸”,符合题意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平凡”与“平庸”辨析基础上,对自我“需求层次”的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修炼,毕竟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人总得有点追求”。我相信命题的初衷,并非引导考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倡人人争当活人中的“人杰”,死人中的“鬼雄”,光宗耀祖,显亲扬名;抑或,现实生活中,为“官”作“宰”,追名逐利,急吼吼“一夜暴富”,不择手段“脑肥肠满”。

“拒绝平庸”,是一种态度(姿态、心态),一种诉求(追求、理想),但是,又不是态度和诉求能够完全决定的。从人的禀赋来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创造性意义上的卓越。但是,我们可以在追求不堕于“平庸”的努力中升华自己。从智识的角度看,“平庸”的反面是聪明、智慧、探索、创造,“拒绝平庸”,就是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努力。在道德层面上,“平庸”和价值理想有着相对立的含义,所以,“拒绝平庸”,也就是追求高洁、高尚、神圣。而在艺术、审美层面上,平凡往往就是平庸,灵感的追求,才华的飞翔,都要求“拒绝平庸”、卓尔不群。

“拒绝平庸”,对芸芸众生来说,更是一种坚守,一种付出。正视现实,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在劳动中寻找快乐,是“拒绝平庸”;“丑小鸭”向往蓝天,“灰姑娘”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平庸”的一种“拒绝”。对于与“混”相关的“平庸”,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拒绝。对于与“笨”相连的“平庸”,我们必须在清醒认识、正确对待的前提下,寻求科学良方,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化“笨”为“智”,最终走出平庸。只要你努力了,即使依然是“最后一个”,只要他坚持跑完全程,我们也没有理由去嘲讽。对于与“穷”牵连的“平庸”,其态万方,其因复杂,决不可盲目“拒绝”。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文化的原因,错综复杂。虽然“武大郎开店”的恶例并不多见,但“三分才十分用”“十分才三分用”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加之还有“枪打出头鸟”之类。鉴此,甘愿做一颗“螺丝钉”,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做一只不要飞高的“小小鸟”,说不定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拐个弯说,那可是“不是拒绝,胜似拒绝”,或者说,不是“拒绝”恰恰是最智慧的“拒绝”。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

因此,“拒绝平庸”,虽是一个价值导向非常鲜明的判断,但若能洞烛幽微,火眼金睛,还是能发现其复杂情形、精细纹理的。

如果我们有了以上的审题思考,进行概念的辨析、比较和剖析,我们就有可能写出思想与观点与众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就不会只说一些“公理”“常理”“大道理”,简单列举一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俗套论据;记叙一些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人”和“事”。如果再在构思、创意上动一点脑子,我们就会写出不再平庸的好文章。

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一是,江苏从“好奇心”开始,继而“品味时尚”“绿色生活”,再到“拒绝平庸”,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与考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捆绑在一起。无论从应试写作还是从真正的写作出发,“拿捏概念”这点能力都是应该好好指导,好好培养的。二是,鉴于考场作文的特珠性和高考阅卷的时间性规定,是否切题,如何切题,永远是评价一篇作文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自古文章意为先。”一篇跑题、偏题的文章,语言表达水平再好,依然做的是无用功。学会审题、切题,也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写作基本能力之一。而从阅卷情况来看,凡能在“拿捏概念”和“审题切题”方面做得好的考生,写出来的考场作文大多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关于“高分作文”

一提起“高分作文”,就像开闸似的,想说的太多。当然,读者想听的要求可能更强烈。这里只能略说几点:

首先,“高分作文”历来倍受关注是合力所致。一来,可以作为使用“新教材”、推进“新课改”成果的“表征”,大家都很想“说道说道”;二来,“公正、公平、公允”的语文阅卷点能够向高度关注的社会各界交出的“唯一作业”(余者均因“保密”而成“死档”);三来,对一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的老师们来说,可作为参考的“风向标”。当然,还有一点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媒体对“高分作文”的高度热情,既满足了特别关心高考作文的读者们,特别是老师、考生和家长们“奇文共欣赏”的欲望,又提升了媒体的“叫座率”。

其次,“高分作文”历来比例较低,今年更少。按常态分布说,两个班级(100人左右)的同学中,总要有3~5人的作文是属于优秀层次的。这不需要“证明”,因为

本来就是“事实”。而当考生到了高考这样的特殊考场之后,写作水平的发挥也变得“特殊”了,优秀的比例略低于常态化的“事实”水准,这也是能够接受的“事实”。而今年则还要低。绝大多数考生面对“拒绝平庸”的文题,自己的文章也“平庸”下去了,一批考生的作文得分就是在42~49分之间变化。大家知道,这样的得分也就是百分制的60~70分段,这是一个绝对“平庸”的得分。虽然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点对“评分细则”的制定更具操作性,对分类样卷的“标杆文”挑选和分析更加细致,尤其是增加了阅卷老师写“下水文”,自探深浅,自悟甘苦,对阅卷老师进行了反复、多轮的试批、考核,更有专门复查小组,负责对42~55分段的习惯为“保险分”的文章篇篇过关审查,其结果,还是改变不了学生考场作文事实上平庸的“事实”。最终,50~62分的“良好”层次的作文比例也略低于常态分布,而真正达到63分以上,即百分制的90分以上的“高分(优秀)作文”实在是寥若晨星。

再次,“高分作文”一定有高人之处,哪怕就是那么“一点点”。6月25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五六家媒体同时刊发“高分作文”。从高考语文阅卷点推荐出来的20余篇优秀作文看,每篇文章都有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这样的要求正是落实了“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也是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要求,鼓励学生写“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写五只粽子、一只鸽子、一棵树的文章,能从文化、生命、生态角度设计情境,展开对话,特别是一唱三叹的抒情和结尾处“言于当言”“止于当止”的画龙点睛,使得文章精妙之极。高僧星尘法师指导“大师”绘画一文,巧借故事写思想:绘画是平庸之作还是艺术品,最终不在画而在心,语言质朴,构思精巧。写金陵城市化、高铁化而逼走百龄大树、拆去四合院的文章,笔锋直指城市化建设中的“平庸”作为,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写周国平、杨丽萍的一篇,从独特视角切入,敢于“透视”,深刻,深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优秀的作文管中窥豹,找寻到写出绝不平庸的优秀作文的好方法。

第四,“高分作文”是按质判分,绝没有“文体”歧视。因为语文均分较低,教师们找不到母语教学的成就感,这是很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问题也不能长期下去,必须改变。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识之士心中非常有数。然而,有的教师道听途说,在媒体上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南师教授偏好记叙文,压低议论文,“高分作文”几乎是清一色的记叙类文章的说法便成了“不明真相”人士的“谈资”。我从媒体上略略收集归类了一下,其中10余篇“高分作文”都是议论类的。哲学家萨特为朋友出车祸反而高兴异常感到愕然作为开篇的议论文,梵・高一声枪响而“拒绝平庸”起笔的议论文,喊出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的议论文,喊出“‘拒绝平庸’者,锋芒毕露也”的议论文,把林徽因与张爱玲例子在比较中用活的议论文,把渔父与屈子的例子在对比中妙用的议论文,笔刀直刺“拒绝平庸”全民热病的议论文,笔锋指向没钱俗、有钱更俗的俗世的议论文……它们无不表现了小作者独到的思想见地、关注现实生活的济世情怀、运用论据的大气与厚重,以及长于说理的逻辑思辨能力,因而,都获得了高分作文的殊荣。言及此,有一点,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那就是何永康教授在《新华日报》上所说的,如果把文章写成这样的没有意义的排比,或者没有关联的排列分论点,如“拒绝平庸,我们要……;拒绝平庸,我们还要……;拒绝平庸,我们更要……;而且,每一个‘要’后面,基本上是过于‘华彩’的、没有多少鲜活生活内容的‘抒情”’,或没有多少代表性的地球人都知道的陈旧老套的论据,或是一段空泛无力更无内在逻辑联系的议论,只能使自己的文章趋于“平庸”,也不可能得到好的分数。

说到“高分作文”,当年“红遍全国”的《赤兔之死》至今在目,去年热炒的篆书写作的“古文奇才”余温尚存,今年的“风沙渡”,再次夺人眼球。无论从扬起的风沙级别,还是因此而掀起的狂涛巨浪,一点也不逊于以往。“风沙渡”成抢注网名,赫然标价2.4万。有人预言,“风沙渡”会成为餐饮文化一大连锁景观。这正是江苏人骄傲之本,教育大省自豪之资。就这篇高分作文本身而言,小作者能以“风沙渡”起笔,把切己的体悟和丰富的积淀融入到澎湃的激情和灵动的智慧之中,生成一篇清新婉转而又气象开阔的小品佳作,当属难能可贵。但是,个人以为,没有必要过于夸大和渲染,更没有必要如此热炒,让后来者当作偶像崇拜,误以为文章完美无缺。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非完美到没有值得推敲之处。从立意来说,既然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思想,那又何必介意非要一贴招牌“风沙渡”呢?从行文余味来论,何必还要再续“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这种流行俗语式“尾巴”呢?高分作文,也是一个“比较级”,永远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前年我们就曾说过,许多高分作文,依然是“带菌的健康者”。有的时候,很可能是“矮子中的壮丁”。当然,作为阅卷老师,我们不会,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考生,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愚以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从“风沙渡”为代表的高分作文中,找到能够借鉴的方方面面,用来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用来帮助同学们找到一条真正能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东施效颦。冷静分析“风沙渡”一文,我们便会发现:小作者善于观察、捕捉、思考生活的习惯值得学习,小作者关注、思考社会、人生的品质值得学习,小作者广泛阅读注重积累的学习方式值得学习,小作者善于将文题、生活、积累在瞬间思考中转化成文字形式的写作成果的即兴写作能力值得学习。特别是前三者,正是我们平时写作教学中所忽视的,也是埋头做练习题、综合题、模拟题的同学们所缺少的,非常非常缺少的!

因此,要从根本上让写作走出平庸,我们还得要从源头上抓起,要真正重视母语学习,还语文学习应有的地位,特别是作文训练,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一篇篇写,一篇篇讲评,一篇篇升格训练。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阅读面广了,知识的视野宽了,写作的识见才会高人一筹。要关注社会、自然和人生,要善于思考和分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时代、社会中去,不能永远在题海里挣扎,那是找不到语文和写作的出路的。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特别是批判力和创造力。所有这些,才是写作走出平庸的最为有效的良方妙法。

请记取,写作的成功在于写作,写作的成功更在于写作之外。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高考阅卷专家组成员。

上一篇:教师品牌的塑造 下一篇:停留语言精彩处感受言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