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乱弹及河北乱弹

时间:2022-04-20 07:01:13

“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史上,不外乎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广义的,即指花部中诸种声腔戏曲。一种是狭义的,则专指某一种声腔。“乾隆时,戏曲有花雅两部之别。雅部即昆曲,花部则指昆曲以外之曲,例如京腔、秦腔等。”[1]由此可知花部戏皆称之“乱弹”。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刊)卷五中亦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焦循在《花部农谭》中亦说:“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由以上戏曲专著可知,广义上的乱弹是与昆曲相对而言的,是对花部所有戏曲的总称。

“乱弹”空间是指那一种声腔呢?《金台残泪记》中说:“乱弹即指弋阳腔……”;此时的弋阳腔早已北方化,成为地道的北方声腔系统;在北方,“乱弹”也作为秦腔的别称。川剧中的“乱弹”和蒲州梆子(也叫蒲州乱弹),也同属于秦腔系统;南方徽戏中的乱弹、婺剧中的乱弹、温州乱弹、绍兴乱弹等;由于地域不同,在风格韵味上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徽戏声腔系统。周贻白先生经过对《缀白裘》研究后认为“乱弹自有其本身唱腔,虽不知其属于何种剧种的专称,其为花部诸腔中一项声腔,自当可信。”[2]这说明乱弹从空间上说,无论南北均有这种声腔。

这种腔调为什么叫“乱弹”呢?青木正儿认为“盖乱弹者,当指众多乐器合奏热闹之谓也。闻之保定产之某君曰:‘今故乡有演乱弹者。合奏乐器,甚形热闹,而有趣味。虽记忆不详,确系笛、胡琴、弦子、鼓锣等皆备,笙亦用。’由此,亦可为考乱弹性质一助也。”[3]这应该是对“乱弹”的最好的注脚。据《扬州画舫录》记载:“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可见在扬州有本地乱弹,推而广之,在我国其他各地也有其本地乱弹。

这种腔调为什么叫“乱弹”的另一种说法是:乱弹早期伴奏以弦索为主,弹奏较随意故名。明代沈德符《顾曲杂言》载:“箫管可入北曲,而弦索不入南词,盖南曲不仗弦索为节奏也。”弦索一词,宋元以来多用为琵琶、三弦等的泛称。明清戏曲论著中也不乏以弦索作为北曲代称的例子,而更多的是指北曲的清唱。此处以“北曲”对“南词”;以“箫管”对“弦索”,南词指“南曲”;弦索显然是指伴奏北曲的琵琶等弹拨乐器。这里点明了一个问题,南曲不用弹拨乐器司节奏;近代曲学大师王季烈分析“其曲以鼓板司旋律而不用管弦。”(《庐曲谈》);而北曲不用鼓板,而以弦索、即弹拨乐器司节奏。北曲老手顿仁之曰:“弦索九宫曲,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太和、钐弦,皆有定则……若多一弹,即板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此文说明北曲在用“弦索”伴奏时是很严格的,若打破了其规定的弹拨技巧,多一弹少一弹都算板。山陕、徽班艺人在唱这种“新声”(乱弹)时,因有鼓板或梆子司节奏,弹拨乐器在演奏中就较前随便一些,打破了不能多一弹少一弹的定则,弹弦次数明显增多,听起来较前繁乱一些。所以这种“两头蛮”的“新声”便被称为乱弹了。乱弹老艺人孟宪坤谈到乱弹由来时说:“乱弹中有一调子――大乱弹,用得的最多、最难学,因此起名叫乱弹。”王芷章在谈到南方乱弹时也说:“用丝弦伴奏,而丝弦以往多为弹奏乐器。弹奏时,音乐稍微乱一些,因此便可以称作:“乱弹”了。”历经百年沿革,乐器更替,而其名未易,乱弹之名由来,盖如是。更大的可能性是乾隆以后戏曲有花、雅之分,当时统称秦腔梆子腔等花部戏曲“乱弹”,直东、鲁西一带诞生的地方小戏也就随众名之曰“乱弹”。后来有些声腔发展壮大,随根据伴奏乐器的特点或流行地域改为其他名称,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而保留了自己原身特点的原始乱弹偏居一隅,影响不大,一直沿用了“乱弹”这一名称。

流行在冀南、鲁西一带的地方乱弹,不同于南方徽戏系统的乱弹,也不同于秦腔系统的乱弹。这一带的“乱弹”在历代戏曲史中几乎没有记载,近代戏曲史家的著述中也很少提及。过去在冀南、鲁西一带流行的这种地方戏只叫“乱弹”。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纪根垠先生认为:(它是北方)直接以“乱弹”命名的独立戏曲剧种,又称“五音联弹”,流行在山东聊城地区西北部的临清、夏津、冠县、莘县、阳谷等地,属于东路(或称山东乱弹);西路(河北乱弹)流行在河北省的威县、隆尧、馆陶、大名,以及河南的清丰、南乐等地。他进一步指出:乱弹剧种至少已有二百年历史,它属于北方流行的弦索系统,过去以丝弦乐器为主要伴奏乐器,后来才改弦为管的。根据乱弹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可以设想:在冀南、鲁西一带乱弹最初演员少,受众少;以当地民俗只针对具体事项如红白喜事等,伴奏以弦索为主尚可。这一时期的乱弹在唱腔上、表演上还简单原始。据老艺人李长勇说:“二百多年前,乱弹是个小戏,推个车子就可以演出,打击乐也很简单,连四击头也没有,只是仓才仓才倾一仓。报子上场,上马只用台台七台七台衣台仓(叫大窗户棂);生角表现哭时用手遮脸;台步,持枪也很随便,生活化;三类脚色不化妆只穿衣服。”可见在二百多年前的乾嘉年代,乱弹还很简单,粗糙。随乱弹从地摊升至舞台,演员及受众均有增加;弦索乐器声音有限,所以增加笙、笛等管乐;以烘托气氛,增加音响。

乱弹产生在鲁西、冀南地区,因地域关系以行政区划才有了山东乱弹和河北乱弹,实则同一剧种。河北乱弹又因其地域流布等特点,又分出东路和西路乱弹。因流布的地域不同,腔调有东路、西路之别,东路乱弹流行在今河北威县东南部、清河、临西、馆陶以及山东的临清、夏津、冠县、聊城等地;西路乱弹则流行于河北的广宗、巨鹿、任县、隆尧以及石家庄附近的赞皇、元氏、藁城一带。石家庄附近的正定、赞皇、元氏、藁城、无极一带的老艺人也自称“北府乱弹”;以南地区即为“南府乱弹”。东、西路剧目、唱腔板式基本相同。“威县与南宫系东西路乱弹交叉流行的地方。”[4]仅威县辖区内西北部有西路乱弹艺人零星活动,威县其他地区均流行东路乱弹。因此,河北威县乱弹基本代表了河北东、西路乱弹的全貌;东路乱弹同时也代表了山东乱弹的面貌。而且河北威县乱弹剧团曾经拥有强大的演职员、编导阵容,影响范围也最广:北到冀中、天津、塘沽一带;西到山西太原、长治一带;南到河南郑州、焦作、三门峡等地;东南到济南、烟台、青岛以及江苏徐州等地。今天,河北威县固献乡冯家庄业余剧团(曾名河北省威县乱弹第二团)仍有较齐备的演员阵容,并吸引外地乱弹演员加入,在冀南、鲁西一带坚持演出,是河北省南部唯一存活的乱弹剧团了。因此,威县乱弹亦可视作河北乱弹的重要代表。“北府乱弹”中仅存的北周卦乱弹,二零零七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八年河北威县乱弹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河北乱弹的命运让人欣喜的同时又让人担忧。一方面,河北乱弹引起了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重视;另一方面,目前仅有东路威县冯庄乱弹剧团与西路北周卦乱弹剧团在当地坚持业余演出。与河北乱弹昔日的辉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何保护、发展这一古老剧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437,445.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403.

[4]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C].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76.

作者简介:东泽民(1963―)男,河北隆尧县人,毕业于河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方戏曲史研究。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HB11LS001,本人为课题主持人。

上一篇:新课改中的音乐教学再思考 下一篇:浅议早期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