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学习贯穿数学

时间:2022-09-13 06:45:43

让体验学习贯穿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3-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体验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体验

“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过程。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发展规律设计的,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例如,一年级教学《钟面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每人设计一个“钟面”。有的学生用纸壳、有的学生用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了一个个漂亮的钟面,这就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的去体验。

二、自主探究――体验“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指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参与做数学,获得相关过程的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体验方式。

三、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在体现过程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好说数学”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有意义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好学生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设想,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7、22、35、37、87、1、75632。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约数,然后再看他是质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没有第三个约数,如果有第三个约数就一定是合数。如:75632,它肯定有约数2,所以它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的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回归生活――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克和千克》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克和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去后,学生感到很亲切。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去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对体验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

上一篇:不稳定注水方式的应用 下一篇:拓展空心杆洗井用途,有效解决油井结蜡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