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惊现“国宝”古瓷

时间:2022-09-13 06:08:54

京城遇“宝”

近日,正在清华大学研修“文物鉴定”专业的刘亚谏先生,向笔者推荐了一位有30年藏龄的古瓷收藏家。8月7日首次谋面,这位藏家拿出几件元、明、清的瓷器,一一观赏后,凭经验判断比较开门,第一印象感觉良好,因此相约第二日继续交流。8月8日,这位藏家拿出这件巴掌大的小瓶(如图)说:“实不相瞒,除故宫两位先生看过,从未面世,请二位赐教。”坦率地讲,这些年见过真真假假数以万计的瓷器,但看到这件小瓶后,笔者和刘先生眼睛不禁一亮:此瓶不过巴掌大,腹径不及拳头,但品相完好,器形极为规整,釉色奶白微灰,细密网状开片,里外通体施釉,大小格纹、金丝铁线、铁色足端、釉层较厚、两侧贯耳均衡协调,可以说宋哥窑所有的典型特征都已具备,尤其是包浆自然、油润,光泽沉稳,使你能感觉到千古气韵扑面而来,似乎已看到宋代窑工的沧桑风骨和影踪……

笔者不是瓷器专家,亦非鉴定权威,但鉴赏古瓷却恪守两条经验或曰原则:一是真正的古瓷艺术品,不论何朝代器物本身会说话,即它的包浆和气韵无法仿制,也作不了假;二是无论岁月短与长,它必须具备独特的、个性的、美观的艺术品格。反之,脏脏乎乎、稀奇古怪、毫不美观,即便是真的那个年代的器物,可以说价值不大。当然,也可以投资收藏,但文化、品位、境界必然大打折扣(不过,作为保护或研究者另当别论)。

显然,这是件开门的宋代哥窑贯耳瓶,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件宋代珍宝,对照实物,我们进一步查阅有关记载,同时就教于广大古瓷藏家、藏友和专家、学者。

何宋哥窑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圾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司,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

如何判断是否哥窑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判断宋哥窑应掌握以下依据:

传世宋哥窑其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此其一。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称“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其五,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圾碎。

哥窑的传承状况

众所周知,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其珍贵,位居前列,于是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目前国内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于个别哥窑名瓷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1992年,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在香港佳士得公司曾拍出1000多万元港币。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元代即有许多仿哥窑瓷制作。现今所见最为明确的是明宣德以后的景德镇仿哥瓷。宣德和成化御器厂的仿哥瓷,主要仿其釉色和开片,器底则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大明成化年制”款,且土质、造型与传世哥窑器多有不同。

现今传世作品中有较多仿哥瓷属明代中晚期仿烧,造型多数为文房四宝,其特征不同于宋哥窑,也不同于宣德成化仿哥窑,与清代仿器也不同,不书底款。清代雍正、乾隆官窑的许多仿哥瓷,也多仿釉色、开片,底书清朝款,制作十分讲究。

由于景德镇瓷均为白瓷胎,因而,用酱褐色涂于器口及底,仿出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纹片、造型过于精工,清代特征十分明显。晚清、民国时期,仿哥瓷多出现于市场,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有些仿宋器形制,有的书“大明成化年制”款,第一种仿宋器中,有部分为牟利而仿制的作品,颇能乱真,然而釉面、开片多不及宋器沉着稳定和自然,有精神不足之感。有的釉面火光太大,有的过分失透,有的胎体重量过重或过轻,也有的造型与真品不太相符。当代仿哥窑器多为浙江所出,但是真正仿为精品的极为少见,主要是因为仿制者手中无传世哥窑实物。

哥窑之谜

传世的哥窑器物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古遗址的不断发现,哥窑窑址一定会重见天日,再现荣光。

上一篇:康熙官窑瓷器十赏 下一篇:走近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