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为“美”

时间:2022-09-13 04:29:38

课程改革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感到,只有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才会有深度和生机,才会给学生带来激情的迸发、灵性的涌动,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进入心灵的对话。我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一心一意,感受美

于永正老师曾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客体,教师就是“导航员”。对于“导航员”来说,能够将学生带入课本,品味语言文字,与作者产生共鸣,是语文课成败的关键。在执教苏教版《碧螺春》时,我为了将学生带入情境,采取了“一品”“二听”“三谈”的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品”:我拿着一杯事先沏好的碧螺春,让学生观察并品尝,以此说出碧螺春的色、香、味、形。

“二听”: 师曰,课文又是怎样写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的呢?下面,咱们四人一组,边品茶边读课文第六节。(放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围坐一起,用事先备好的茶叶、茶杯、热水沏茶,边品茶边读课文。他们品得细致、读得投入,积极性很高。

“三谈”:(在学生充分地品、读之后)师曰,谈谈刚才的感受吧!什么方面的都可以,只要是刚才的感受就行。

生1:老师放的音乐很好听。

师:这是我国的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

生2:我觉得文章用词很恰当。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3(拿起课本找词语):茸毛轻舒、嫩绿透亮、清新爽人……

师(赞许):你真不错!看来,写文章不能小看这些词语,一定要好好斟酌、推敲。(话锋一转)关于“推敲”一词,据说来自于一句诗,谁知道?

(一个学生起来背,接着全班跟着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4:茶很香。

生5:我还感受到了同学间真诚的情谊也随着茶香飞溢四周。

……

二、实心实意,体验美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桂花雨》)时,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一段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淋过雨吗?谁来说说被雨淋的情景?

生1:淋雨的时候全身都湿了。

生2:雨水非常多,像断了线的珍珠。

生3:毛毛细雨的时候被淋是一件快乐的事。

……

这样,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淋雨的经历,再观察文中的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快乐。

三、全心全意,创造美

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二者是不可分的。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有一句话,精当地概括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从教学来讲,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如果教学达到艺术水平,说明教学已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即是达到了“景”“情”“语”浑然一体的境界。在课文《荷花》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当成池塘里的一朵荷花,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是一段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好材料。教学中,我有意神化意境,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忘我体会,使学习活动进入了高潮。

(教师范读,放音乐,学生以各种方式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看到这些楚楚动人的荷花,老师陶醉了,觉得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在阳光下舞蹈呢!让我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吧!

分角色活动——几个人佩带荷花头饰朗诵;几个人胸带大荷花图片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台下表演。(配合音乐)

师:大家闭上眼睛陶醉地想一想,这时,又有哪些小动物过来跟大家打招呼?它们对你说了什么呀?

生1:小虾游过来,友好地跟我打招呼。

生2:青蛙蹦过来,唱歌给我听。

生3: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世界很大、很精彩。

……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人为编造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以情境营造体验的氛围,更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还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正如皮亚杰所说:“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只要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深层次的需要。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来生成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效果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也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悄悄地”爱——用“阅”成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