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爱——用“阅”成就“读”

时间:2022-09-16 03:31:55

教学片断

《老师,您好》这一篇课文饱蘸情感。教学时,学生在阅读品味中渐入佳境。

教师指名读:“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第一个学生读得流利,音量较小;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响亮,但不流利。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两人都有优点,第一个读得很流利,第二读得很响亮。

生2:两人读得都不好!应该这样读。(他读得又响亮又流利)

师:你读得很流利。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悄悄地”“轻轻地”。同学们再用心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从“悄悄地”“轻轻地”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专注地小声读起来:“笔尖……新苗。”)

生:“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是说老师在向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像春蚕吐丝结茧一样,是悄悄地,一点点地传给我们的。

师:可以用一句诗或一个成语形容一下——

生:润物细无声。

生:润物无声。

师:那么同样,“轻轻地”又带给大家什么感受呢?

生1:老师的笑语就像早晨的甘露一样,既轻柔又美妙……

生2:老师的笑语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轻轻地,慢慢地……

生3: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愉快!

师:对,甘露是多么的轻柔,多么的美妙!老师的笑语就像这甘露一样,它轻轻柔柔地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是老师对我们——

生:悄悄地爱!

师:那么两句话我们该怎么去读呢?

生:应该悄悄地、小声地,才能读出老师心中的那份爱。

学生都似有所悟,先沉静下来,然后或深情并茂地款款而读,或如新燕呢喃小声地读……

案例评点

曾经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教《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这篇课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番深情赋予沉静而内敛的讲述之中,虽然表面水波不惊,但却真挚动人、余味悠长,真是一篇好文章。这位特级教师基于文章的这种格调,采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与文章产生共鸣,读出自己的感受。可这节课问题就出在“读课文”上。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个班的学生几乎都被训练成“情感朗读”的统一模式,拿起书来,都是声响洪亮、情感充沛。由于受这种阅读习惯的束缚,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得意”显然有些困难。而这种困难,恰恰又导致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文章的那种沉静内敛的款款深情。还好这位特级教师功力深厚,也觉察到一时半会也“强扭不过来”,于是用精彩的范读和领读“扶”着,学生才慢慢进入情境,渐渐品出个中的滋味来,课堂上的“统一朗读”模式才稍稍被打破,勉强做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这就是提醒我们:只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听起来动听的“情感朗读”,却等同于情感的空无。

这就涉及一个如何处理“阅”与“读”的关系问题。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而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

上述教学片断中,那位把诗句读得既流利又响亮的孩子,就是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习惯性的“情感朗读”。他还没有 “披文入情”“披文得意”,阅读只是流于技巧。教者此时的处理可能是无意的,但却是成功之举:“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词——‘悄悄地’‘轻轻地’。同学们再用心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从‘悄悄地’‘轻轻地’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后,其结果便是:学生最终体悟到“文情”,又深得 “文意”。因此,我们还真不能仅热衷于学生的“书声琅琅”, 还得辨清这“书声琅琅”中是否已经融入学生对文本体悟的“情”和“意”。而往往学生的体悟是需要一个“场”的,这就是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一个静静学习的“场”。上述片断中,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悄悄地”和“轻轻地”,就是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场”。学生在静心阅读中理解、揣摩后,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殷殷期望、默默奉献,读得投入、到位。

其实,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美,悄悄无声的爱更能滋润心田。在课堂这块属于学生的心灵家园中,我们不妨多释放一些空间给学生。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一心只为“美” 下一篇:高效:从过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