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时间:2022-09-13 03:50:31

“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一、“民生潮”方兴未艾

自从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起,一股被业界称为“民生新闻”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各地电视新闻媒体。开播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跃居第一位,栏目年度广告额拍卖过亿元,等等。《南京零距离》创下的这些骄人业绩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来无数电视同行争相学习、模仿、“克隆”,并大都收到连锁性轰动效应。以河南电视台的新闻改版为例,2004年元旦,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借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推出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后,尽管中途遭到本地电视新闻王牌栏目、收视率老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的全面封杀,但在资金、设备、人力、信号覆盖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民生大参考》,收视率仍然一路攀升,开播一年后,其收视率戏剧性地超过了《都市报道》。从奴隶到将军,《民生大参考》一举成为河南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排名老大。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显示出的蓬勃生机,以及其给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有学者把《南京零距离》所引发的这场电视新闻改革浪潮称为近十年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二、“民生新闻”剖析

“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行业霸气。但电视“民生新闻”潮也给电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彷徨,并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实践、结果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和谐,根源在于我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科学。

“民生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应该是一种新闻类别。作为“民生新闻”的样板,《南京零距离》及其遍布各地的克隆版“零距离”,在板块设置、内容构成、报道样式等方面,根本不具备独立的“民生”特质。与传统的新闻栏目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在于其新闻理念、编排思路、报道手法等有着鲜明的“民本”特色。我们以2005年7月7日河南电视台各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为例: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这天,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时政新闻”,也是国内任何新闻媒体都不能回避、不能不报道的新闻。这天,围绕“七七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名牌栏目《都市报道》在内的河南电视台各频道其他新闻栏目,均在头版头条推出了大篇幅、多角度的抗日题材的新闻报道,但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在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当天,《民生大参考》的头条是一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资讯(1.8月1日起,全省市级交管部门统一举报电话;2.夸大保健功效24种吹牛保健食品被查;3.郑州将新增500多个消火栓;4.郑州9月1日起使用新标准信封),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则编排在整档节目的最后一条,而且在报道手法上,《民生大参考》也避开以“纪念活动”为主线的传统报道思路,重点采取演播室访谈的形式,借一位抗日老英雄之口,向观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七七事变”这段历史。通过2005年7月7日《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报道思路和手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众不同的“民本”特色;在新闻理念上,媒体关注的重点是百姓现实的生活需求;在编排思路上,对百姓现实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新闻是第一位的;在报道手法上,从平民的视角,借百姓之口,来观察、解读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民生大参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显露出的这种“百姓无小事”的民本特色,其实也正是当前业界所热捧的“民生新闻”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反过来,人们之所以把《南京零距离》及其克隆版“零距离”称作“民生新闻”,也正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上述鲜明的民本特色,而不是它们具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内容和形式。因此,科学地讲,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现代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别概念。

“民生新闻”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新闻价值观的诞生。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最具价值的新闻?谁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主流声音是什么?在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民生新闻”的崛起则使这种政治色彩淡化到最低点。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不再是形形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出身低微但个性十足的劳苦大众;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是否普遍、是否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摈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而代之以温馨提示、真情帮助,乃至于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

“民生新闻”使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面目一新“民生新闻”的崛起和盛行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席卷国内电视媒体,使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焕然一新。

1.新闻报道的贴近性空前增强。“民生新闻”把镜头聚焦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民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满足大众需求。这种体现着浓郁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内容,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2.新闻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民生新闻”注重以平民的视角发现、展示、解读新闻事件,用谈话、聊天的口吻“讲述”新闻故事,从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目的出发,组织、实施新闻报道,并且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DV记录、奖品等外在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广泛吸引观众参与新闻互动。这些人际化、情感化的报道风格,由于包含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极大地感召着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3.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民生新闻”以其对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让群众彻底摈弃了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的厌恶情节,并真切地感受到媒体对自身的依存和自己对媒体的“话语主导权”。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指导下,有困难首先想到要求助的是新闻媒体,有麻烦首先想到要投诉的是新闻媒体,有知心话首先想到要倾诉的还是新闻媒体。群众的这种对新闻媒体的依恋和执著大大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三、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电视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其实就是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折射。尽管目前“民生新闻”还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者,“民生新闻”的发展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新闻理念的制约,但“民生新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预示着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转变的发展方向。

新闻理念应该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我们党越来越清晰的民本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作为反映和记录社会前进轨迹的新闻媒体,自然也应该因时而变、顺势而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民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新闻价值取向应该从典型性、普遍性向实用性转变。伴随着新闻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在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新闻题材的取舍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典型性”、“普遍性”至上的羁绊,使“实用性”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注。“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当前“民生新闻”已经用自己“零距离”式的新闻服务很好地诠释了“实用性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民本”理念主导下的现代电视新闻着眼服务、注重实效。但要想真正服务到位、取得实效,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传播的内容由一厢情愿变为共同关心。当前,“民生新闻”在运作过程中,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百姓观点、DV新闻,及时反馈观众意见和建议,记者进家入户调查,观众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等等,所采取的种种互动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参与、荣辱与共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

上一篇:《探索》节目教会我们什么 下一篇:新闻队伍的多元结构与和谐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