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文化自残”

时间:2022-09-13 02:23:55

追问 “文化自残”

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日前,他在谈瓷器背后的中国文化时,提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化自残”。他大意是说,现在很难看到一种文化符号,既是中国文化又是一种创新,因为我们自己不坚决,中国人在伤害自己。我们的社会、城市都是不停地在自残,之后又在反省,到今天还是这样。

自残行为很不好。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因为内心充斥自卑痛苦与自强欲望,二者纠结碰撞,最后形成扭曲变异。武侠小说上有句讲述自残的经典语,叫“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然而,自残之后看似强大,却因为丢了根本变得不伦不类,更加让人排斥与反感。练武功是把男人搞成女人,搞文化也注定价值扭曲。

“文化自残”的表现,也就是文化被侮辱与损害。这些年,孔子被骂过,汉字被批评,方言被歧视过,名人故居被拆过。看着“龙”这个中国形象标志不顺眼,就要废龙;觉得中医那些招式很别扭,就要废中医。在文化问题上,到处都是“抑中扬外”、“抑古崇洋”。种种自虐、自残与自杀,让文化满地碎片,一脸哀伤。

不难看出,总是围绕着“寻根”与“刨根”打转,在“存废之争”与“是非选择”上做文章,这是“文化自残”的重要原因。文化如果只是惟“根”是举,到最后就容易形成某种文化垄断,让一些文化精英在小圈子里互相吹捧。而过分离开根系,只看到落叶满地,文化也会失去价值聚集,很难有力量。说白了,文化就是要有源头,又能将活水流远。这就是根与枝叶的关系。

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不妨举例来说。我觉得,最好的例子,就是孔子。回顾几千年的历史岁月年轮,“尊孔”与“废孔”不就始终在交替显现吗?其中若隐若现的,就是文化传统与时代价值。这种交替与隐现,本身也就在表明我们始终存在着某种价值迷乱。对待孔子这个文化符号,此一时当成神,彼一时又视为鬼;对孔子的态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肯定与否定,贬损与抑扬,不停交战,最后也不可能让孔子真正承载起“中国价值”的符号,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孔子精神本身也是多元的,围绕一个人总是进行“是非判断”,只能掉进“造神”与“造鬼”的历史泥潭。不论是“造神”还是“造鬼”,说到底,都可归为文化自杀。毕竟,孔子精神思想是中国文化体系一部分,不能成为中国价值惟一的依存者与引领者。孔子精神与中国价值关系如此,中国价值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亦然。在文化多元需求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没必要像战争那样剑拔弩张,充满太多的铁血意味。文化更多的时候不会死于他杀,它只会自杀。总把文化式微的原因归于“外来侵略”,并不理性。

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现在我们最需要这种文化自觉,而不是文化自残。也只有如此,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到像罗素说的那样,在“自身传统”中寻得一种“有机发展”。告别文化自残,看到传统文化值得汲取地方,然后不断创新,中国价值才能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贡献。

也就是说,要告别文化自残,就必须真正承认文化多元,重视那些普世的文化价值,让人们在文化上,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放开武林门派开放,练武功者博采众家之长,就不需要练“挥刀自宫”的葵花宝典一样,在足够开放与自由的文化从业者环境下,人们也就不会一脸紧张局促,无法真正从容施展才华,去通过“文化自残”来变异地显扬自己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了。

上一篇:潘秋惠 一次夺魁奠定了职业生涯 下一篇:李桂雄 新华侨之路的青年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