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韩国OMN的发展模式

时间:2022-09-13 01:08:15

解析韩国OMN的发展模式

“我的新闻”网站(Ohmynews,以下简称OMN)是韩国最著名的网络新闻媒体,它是由吴连镐于2000年2月22日创设的。虽然网站从成立到现在时间并不长,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网站开通伊始,仅有700多名“市民记者”(citizen joumalist)为其撰稿。但如今,市民记者的人数已多达4万余人,OMN的日均访问量为200万人次,页面日均点击率则高达1910万。考虑到韩国不到5000万的总人口,这个访问量已属相当了不起。从2000年到2005年,OMN还连续进入了由韩国《时事杂志》评选的“韩国最有影响力媒体”前十位,它也是唯一进入十强的网络媒体,其中2005年名列第6位。解读OMN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它对市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倡导与坚持,对我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OMN模式与市民新闻

2006年,《经济学人》杂志指出,OMN是全球公认的市民新闻的典范。这不仅是因为它践行了市民新闻的理念,更因为它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事实上,从2000年创办至今,OMN就不断地在扩展它的媒体版图。如:2004年5月,OMN建立了英文国际网站;其后,它又与日本媒体巨头“软银”(Softbank)合作,推出了日文版的OMN;2006年8月,OMN还开通了“我的电视广播”(OhmyTV broadcasting),从而形成跨媒介传播。

OMN的创始人吴连镐原本是韩国一个地下刊物《言论》的记者。1994年,他曾对1950年美军屠杀韩国平民的“老根里事件”做过一个深度报道,但报道却没有得到韩国主流媒体的重视。而5年后美联社记者同样题材的一篇报道,韩国媒体却浓墨重彩地加以介绍。这一强烈反差让吴连镐感受到了韩国新闻界的保守与歧视。在―个名为“促媒体民主市民联盟”的组织的支持下,吴连镐开始给大学生讲课,转变人们的新闻理念。上述演讲后来用“每个市民都是记者”(Everycitizen is a reporter)为题集结成册,并最终成为OMN的核心发展模式。

在OMN成立当天,吴连镐就代表727名市民记者发表了“掀起新闻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宣言,其核心是要颠覆“视记者为特权”的新闻文化。为此,OMN还成立了“新闻游击队的联盟”。准备开展第二次“新闻游击组织运动”。OMN的市民新闻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降低新闻从业的门槛。OMN规定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其记者,网站70%的新闻稿件也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从家庭主妇到专业作家不等。OMN把它的那些市民记者称为“新闻游击队员”,体现出其想成为新闻领域的切・格瓦拉的梦想。他们不愿意一直担当被动的新闻“消费者”角色,而想做新闻“制造者”,参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二是打破新闻写作的格式。一般来说,OMN的专业记者负责采写要闻。而其他众多市民记者则通过互联网络向OMN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等,并经专业编辑的修改后在网站发表。这一写作格式被认为有可能“创造性地破坏”原来的新闻生产规律,因为像打电话时的对话等都可以成为报道的内容,新闻稿也可以用书信体形式来撰写,OMN还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分众化等特点,设置了诸多互动环节,如论坛、留言、评价机制等。市民记者可以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自由发表言论,每篇报道后面都会有大量跟帖,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网站特色。这样一种新闻创作和传播机制,实际上拉近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前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三是推行“选择而专注”的传播策略。OMN初创时也面临着财政危机,但到2002年11月,它就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与其倡导的“选择而专注”的传播策略不无关系。因为市民新闻运动虽然能积聚人气,但却不能使OMN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从而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广告客户。这方面,OMN注意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对政治、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报道上,不惜篇幅和版面。事实上,让OMN声名鹊起的新闻报道主要有三则,即2002年底的“美军装甲车碾死两名中学女生”、同年的“韩国总统大选”以及2005年的“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尤其是对卢武铉的鼎力支持,使OMN走到了与很多传统主流媒体的对立面,但也为它赢得了声望。卢武铉当选总统后,立即选择OMN作为其接受独家专访的媒体。

OMN模式与媒介生态

OMN是靠市民新闻运动起家的媒体,它的诞生、发展以及繁荣与韩国独特的媒介生态不无关系。抛弃这些“背景”,而单独地来看市民新闻运动,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实际上,过去几年里全世界也有许多仿效OMN模式建立的新闻网站,但它们无一能达到OMN的成就。很显然,忽视媒介生态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历史地看,韩国社会一直都是由一些所谓的“保守媒体势力”所控制的,其中以日报“三巨头”为代表。它们分别是《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以及《中央日报》。这三者合计占据了全韩国75%的报业份额,它们反对媒体改革,以便维护自己的势力格局。出于商业等目的,它们压制其他媒体,不允许有变革力量生长。然而,这样的压制也使得韩国社会民众对传统媒体的不满和不信任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想看到“真实”的新闻,并表达自己的声音。所以,OMN的诞生首先迎合了韩国民主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2002年卢武铉当选总统以及2004年国会选举改革派成为多数党之后,韩国民众的民主改革热情高涨。OMN被很多人视为是反对保守势力、巩固民主成果的前哨,他们利用这一平台来表达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诉求。

以2002年底的美军装甲车碾死两名中学女生事件为例,OMN就在韩国大众面前树立起一个“进步媒体”的形象。惨案发生后的10周内,OMN共刊载了1010篇报道,而《朝鲜日报》的相关文章只有96篇;在美国法庭裁决肇事士兵无罪后一直到2002年底,OMN刊载的报道篇数升至1965篇,而《朝鲜日报》只有604篇。在报道的基调上,两个媒体也有显著差异。《朝鲜日报》倾向于采用政府官员的话,同情美国士兵,并把民众的抗议行动定性为“反美”;OMN则较多采信抗议者的言论,并把报道重点聚焦在游行示威上。同样,对黄禹锡学术造假事件的报道,OMN再一次“反主流”,对事件进行调查和质疑,从而凸显出其坚持公正、进步、为民请命的社会形象。

当然,“网民组织”的出现也促进了OMN的成长与繁荣。吴连镐曾指出,在纸媒上推行“每个市民都是记者”的办报理念,成本相对有点昂贵;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这个 梦想才能真正达成。毫不夸张地说,韩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网络环境。从1998年起,普通韩国人就能享受到宽带服务。如今。有86%的韩国家庭接通了互联网,另有2万多家PC吧或网吧,一个处处都能上网的社会已在韩国形成。这不仅为OMN提供了潜在的信息消费群体,更为它培养了大量的市民记者。而且与其他国家不同,韩国人喜欢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简单地用它来搜寻和了解信息。市民记者就是这样的网民组织,他们文化认同、观点相似,都不满政府壁垒森严的信息制度,通过网络交换看法,组织一些行动等。所以,有人把韩国的这种网民组织称之为“韩国社区文化和政党组织的新结合体”。其实,只要看看2002年世界杯上由韩国市民记者组织发起的声势浩大的“红魔啦啦队”,其能量就可见一斑。

OMN模式与网站经营

从网站经营的角度来看,OMN采取的发展模式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它提醒我们网媒不应该是纸媒的复制品。在“内容为王”的年代里,要吸引读者,进而吸引广告商,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好,提高内容质量无疑是第―位的。如果内容相同,读者不会花钱或花时间从网上去阅读纸媒的电子版。换句话说,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新闻的要求都是一样的。OMN从一开始起,就把自己定位为新闻“生产者”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它不走纸媒附庸的发展道路。而会行使自己作为独立媒体的所有权利和职责。目前,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是依托新闻单位而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网站由于从属于纸质媒体,因此能够在人手少、低成本的状态下运作。但相对来说,它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无法与那些传统媒体相媲美。其实,从OMN的发展历程来看,新闻网站一定要走独立经营的道路,要培养属于自己的编辑和记者,要有议程设置和“独家新闻”的能力。只有这样,新闻网站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其次,随着中国网民的日益增多,OMN倡导的市民新闻策略也完全适用国内新闻网站。从本质上说,市民新闻策略打破了垄断势力的媒介控制权,使每一个能上网的民众都能分享这种话语权。而且市民新闻策略也可以帮助降低网站的经营成本,发现好的新闻线索以及培育潜在的市场。其实,近年来国内很多新闻事件的线索最先都是从网聊或个人博客中发现的。传统媒体也越来越喜欢采用网民提供的新闻材料,像印度洋海啸的照片等。这说明,网站有独立发现、生产和传播新闻的能力,而且这方面的潜力要远大于其他一些媒体。如果国内网站能在实名制基础上,注重培养和培训属于自己的市民记者,建立一套严格的发稿和编稿流程,采取有偿和无偿写稿相结合的方式,那么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庞大的新闻制作队伍。与此同时,网站还要提炼和强化新闻报道的重点,像突发事件报道以及其他一些民生新闻等有可能成为网站提升点击率、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最后,从韩国的媒介生态来分析,OMN的确有其不可复制性。这不仅是因为韩国互联网的四通八达,更因为其网民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观点交流,而OMN也很好地利用了他们对传统媒体的不满,以及反美、反保守、反权威等主题,迅速地成长为主流媒体。这种带有鲜明地缘政治和民族历史色彩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在其他国度里再现。从这个意义上说,OMN的成功确实是一个特例。但就媒体经营而言,OMN模式又是可借鉴的。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现在都到了坐下来思考读者的时候了。毕竟在一个网络扩张、信息膨胀的年代里,如果媒体不打破自己高高在上的“霸权”形象,不学会倾听读者的心声、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它的发展就会受影响,甚至举步维艰。在这样一个类似跑马圈地的时代里,谁和读者走得更近,毫无疑问谁就会拥有先发优势。

作者单位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上一篇:2008中国传媒创新报告 下一篇:纸媒阻滞时代:教辅报的现状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