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林工程技术现状及改进措施

时间:2022-09-13 01:05:55

营造林工程技术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要:主要研究了新时期营造林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其改进措施。首先,从不同迹地营造林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对新时期我国营造林工程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其次,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当前营造林工程技术存在的苗根问题、管理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明确优化方案,以期为今后林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营造林工程;技术;应用;改进措施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家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营造林工程以绿色生态体系为核心,退耕还林,充分保护了林业资源,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营造林工程还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全面利用,构建了良好物质生产、使用及再利用循环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业经济价值。

1营造林技术在不同迹地的应用现状

1.1火烧迹地造林

火烧迹地造林的过程中首先要清理火烧迹地,其次,结合火烧迹地状况进行合理地筛选,选取合适的树种,确定区域造林密度。仙女山火烧迹地造林就严格依照上述营造林工程流程,在该基础上选取混交树种种植技术,实施密度计算,造林效果非常显著,其具体状况见图1。

混交树种选择时,要结合火烧迹地林木状况进行合理设计,保证树种与区域内的林木种类、树林比例等近似,这样才能够保证区域生态的稳定性。混交树种种植时常采用80cm×80cm×20cm块地进行补植,处理时要注意保留阔叶树种。除此之外,还可以选取40cm×40cm×30cm林穴进行人工造林,多用在大叶栎、红椎、米老排等树种种植中。

造林密度设计时可以适当参考区域林木密度,在该基础上使用∑xiyi(xi即第i个树种的造林比例,yi即对应树种的标准造林密度)计算密度数据,保证林木的生长状况。

1.2伐木迹地造林

伐木迹地造林的过程中,要先分析伐木状况,确定林木区域内伐木的种类、面积及林木毁损状况等,在上述基础上合理选择树种进行补植。不同林木具有不同的更新能力,阔叶树更新能力较强,补植的过程中密度可以控制在900株/hm2,杉木更新能力较弱,补植的过程中密度可以控制在1000株/hm2。伐木迹地造林补植时很容易出现补植密度低于区域林木密度的状况,可以适当补植松、柏、柳、杉等较容易成活的树木,或选取桉树、樟树等抗病能力较强的树木,从而保证补植密度。

1.3病虫害迹地造林

病虫害迹地造林的过程中使用的营造林工程技术与伐木迹地中使用的技术大致相同。处理时也需要先分析病虫害迹地林木的损毁状况,结合上述数据确定树苗种类、数量等。与此同时,还要对病虫害迹地的损毁林木进行清理,在保留阔叶乔木树种的基础上全面烧毁病虫害树木,防止出现病虫害扩散。该区域要尽量选用桉树、樟树等抗病能力较强的树木,这样才能提升造林的病虫害“抗性”,优化造林效益。

1.4阔叶树次龄、幼龄林

阔叶树林营造的过程中要加强保护,构建相应的保护装置,或选取相应保护人员实施珍稀树种的防护,从而保证阔叶林中珍稀树木能够成活。依照树龄状况、密度状况等进行相应的人工调控,合理设计阔叶林林木的密度。常规造林中阔叶树次龄幼龄林的密度一般控制在200~1600株/hm2。与此同时,阔叶树次龄、幼龄林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实施幼中林抚育,控制幼中林郁闭在0.6左右。当超过0.6后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实施间伐抚育。选取长势较劣的树木做间伐标记,将上述树木与常规树木加以区分,间伐抚育时直接选取其作为目标,排劣存优。除此之外,在珍稀林木幼苗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对影响其成长的草木,如灌丛、杂草等进行伐除,从而保证珍稀树木茂盛生长。当10%的林木个体胸径超过40cm后,可砍伐利用上述林木,重新进行补种。

2新时期营造林工程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在营造林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结合不同迹地形成了针对性的营造林工程技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营造林工程技术体系。但其在树苗培养、营造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树苗苗根损坏,成活率较低。树苗苗根损坏,成活率较低是当前影响不同迹地营造林效益的关键。(2)缺乏科学营造管理制度。我国营造林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营造林工程技术指标及规范,造林管理过于开放和自由,这直接导致造林工程粗放,严重影响了造林质量。因此,在完善营造林工程技术的过程中,要加强树苗苗根培育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实现营造林工程的全面控制,实现造林效益的最大化。

不同迹地营造林工程开展的过程中,优化树苗培育技术,结合最新培育技术提升苗根的完整性。新时期培育时,可以适当进行开沟假植,从而保证苗木根系湿润。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培养液或培养浆进行包扎,从而减少水分流失。种植的过程中要先对苗根进行相应的日晒处理,同时将其置于相应的培养液中,从而保证树苗养分充足,使其在种植过程中顺利成活。营造林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明确造林规范,其主要包括:严格依照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状况筛选林木,科学分析种植的林木品种,从而保证林木的成活率。加强树苗运输管理,结合树苗状况选取合适的运输方式。运输到工地后的树苗需严格筛选,从而保证林木的成活率。依照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状况,形成较为全面的种植计划,对其种植过程进行整理,保证种植人员能够科学、有序地落实营造林工程。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种植计划,把握好种植技术,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使树苗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提升树苗的成活率。除此之外,营造林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营造林工程数据,结合数据内容适当选取营造时期,从而保证营造温度、湿度等因素与树苗成长需求一致,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树苗的成活率。

3总结

营造林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各项营造林技术,结合不同的迹地选取针对性的营造林技术,对营造过程中的树苗种类、种植状况、种植操作等进行合理设置,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营造质量。与此同时,营造林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营造林技术,结合营造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融入新的科技,从而保证营造林技术与时俱进,实现营造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北京古典园林的给排水 下一篇:基于生态理念的复合绿道园林景观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