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体验式传播

时间:2022-09-13 12:12:51

新媒体时代的体验式传播

摘 要 文章首先论述了传统媒介在新媒体时生的变化,其变化拓展了受众原有的需求,从而催生了体验式传播。其次,说明了体验式传播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新媒体技术。最后,分析了体验式传播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局限性。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新型传播方式的探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传播方式的发展现状,把握其发展规律和特性,促进传媒行业的进步。

关键词 传播;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42-02

传播应该使信息最真实、最迅速的进行传递。综观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其实是力求在传递信息时,使用的媒介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群众,给予受众较强的现场感、沉浸感、互动感,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传播效果。随着不同的传播方式的共同发展,“体验式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

1 体验式传播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科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显著地变化。

1.1 传统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电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目前,电视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人们观看各类影片、节目方便快捷,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新上映的电影,大家依旧愿意去电影院观看,尤其是具有3D效果的电影,更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2)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与变化。纵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在2001年l0月25日,被微软公司称为设计最佳、性能最可靠的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XP在全球面市,比尔・盖茨宣称该操作系统为人们“重新定义了人、软件和网络之间的体验关系”。近两年来,微软Windows8系统已经风靡计算机行业,微软Windows8最大的特点是触控,全新风格的用户界面,各种应用程序、快捷方式等能以动态方块的样式呈现在屏幕上,它能够依靠手、人脸的自由移动以及语音识别,自然地对物体进行操控的应用,给予了用户强烈的体

验感。3)电视、网络节目的发展与变化。新媒体时代,在电视、网络节目的策划上也开始倾向于“体验”,譬如:类似于“智勇大冲关”的电视竞技比赛节目增多,“上电视”不再遥不可及,谁都可以依据自身意愿参与到节目中;真人秀节目也以独特的形态风行世界,从《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到《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 兄弟》引起了收视热浪,掀起了电视新潮流,其关键在于节目中场景的设置以及大量互动环节的存在,为其增加了“体验”的因素;在新闻调查、报道类节目中,记者更加注重体验式采访,记者亲身实践,直接接触,其全身心的投入,全身心的接触,使之产生了深刻的见解,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从而更加吸引受众。

1.2 体验式传播的创新拓展了受众原有的需求

种种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创新与发展表明,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式传播时代。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受者,是传播者的“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者积极主动的接近参与者的反馈者。没有受众的传播视毫无意义的,那么传者进行信息输出之前一定会对受众进行分析、预想其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从而决定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所以受众的需求变化对信息的传播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那么,随着体验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从价值目标看,受众从注重信息本身的解释说明的价值,转移到注重信息带给自身的精神感受。2)从接受信息的方式来看,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对信息的传播媒介青睐于个性化、服务化。而且更加注重使用媒介时自身情感、心理方面的需要和满足。3)从受众的自身定位来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所制定好、编辑好的信息而是要实现自身需求与之产生互动,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的途径中去,甚至反客为主,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2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体验式传播提供了技术前提

体验式传播时代的到来,要求传播者必须以新的理论来指导其进行传播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在于信息的传播方式上,传播方式的进步与否取决于技术发展的状况。技术改变了传播工具,传播工具丰富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体验式传播提供了技术前提。

2.1 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是一个不断融合新技术的过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在不断地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的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2]

由此可见,一种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代替了之前的传播媒介,在同一时期同一信息可用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媒介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融合新技术的过程。

2.2 新媒体技术催生了体验式传播

媒介哲学家麦克卢汉如先知一般地预言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 ,他指出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1]而新媒介的产生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当今时代正处于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等新的媒体形态在不断地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两点:1)诉诸于信息的整合,调动人们尽可能多的感官系统接受信息。比如,数字词典、数字图书馆、远程视频授课,可以让我们随时链接相关文字、影音信息以帮助我们去获取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微信、QQ类似的软件,在使用时可以输入文字、动态表情,同时实现了语音、视频的功能;淘宝、网上超市、美团等商家也利用新媒体整合大量信息,让用户只需要通过APP软件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在获取信息时获得了更多的权力,获得了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感受。2)诉诸于互动性。比如,各式各样网络游戏、体感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使用;2015春晚利用微信摇一摇“抢红包”……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更加深入甚至可以对信息进行重新的自我诠释,参与性很强,使之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互动,而且弥补了“5W”传播模式所忽视的反馈因素,体现了传播的双向互动性质。[3]

以上两个新媒体的特点为“体验式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未来,传播方式的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会注重受众与媒体之间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会给予受众更多的权力,逐渐的进入个人参与性的媒体时代,使“体验”无处不在,进而催生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即“体验式传播”。

3 体验式传播的内涵、特点与局限

所谓体验“experiences”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stimulus”(例如,是由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时为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提供的一些刺激)的个别事件“private events”。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体验会涉及到人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影响身体的一些活动。[4]

3.1 体验式传播的具体内涵

体验式传播(Experiential Communicating)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关注受众对信息接收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比如:感官、情感、情绪、思维变化、行为动作等,从而设计相应的传播方式。

这里的“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当然诱发并不是意味着受众是被动的,而是指传播者要采取体验媒介。所以体验式传播的“体验性”体现在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上。

这种传播方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1)消除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障碍,使之更加畅通。2)传播媒介更加丰富、新颖,会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媒介融合。

3)极大的满足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使之获取的信息更加准确。

4)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传者预期的传播效果。

3.2 体验式传播的特点

1)重视受众的体验。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除了依靠媒介,自己也要主动的接近受众,多沟通交流,发掘受众的内心渴望,站在其角度上,去审视自己的传播媒介的设计与选择。2)重视受众的主动参与。体验是指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从而产生切身感受。体验式传播为受众提供机会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甚至可以利用媒介使传者和受者融为一体。3)重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媒介进行互动。新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传播的交互性。体验式传播会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加强互动,传者和受者之间没有隔阂,相互理解,使信息传播的通道更加畅通。4)重视传播过程中要重视对受众的情感投入。受众群体越来越个性化、情感化,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经历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有选择性的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所以,体验式传播要重视受众的情感变化,传者要切身的投入自己感情去设计信息输出途径,满足了自己情感需要才能以情动人满足受众。

3.3 体验式传播的局限性

1)体验式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环境发展下的产物。技术的发展是使之成为现实的条件,所以,要先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才能促使其运用比例不断增大。2)在注重发展体验式传播方式时,要注意防止社会交往能力的下降。体验式传播更多的是诉诸于新媒体技术的,那么,网络体验多为虚拟的,长期的沉溺其中,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机会减少,会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基本需求已得到不断地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促使人们追求更完美的体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个性化,体验式传播可以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是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

总之,不论是传者还是受者,都应当转变一些传统的传播观念,讯息在社会中的顺畅、准确、有效地流通会促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更好。我们要带着积极、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以“体验”的心态去迎接未知。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大陆 商务印书馆,2000.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钱静.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J/OL].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模式[J/OL].商业研究,2005.

上一篇:胡塞尔对康德的先天学说的批判 下一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