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应用

时间:2022-09-13 11:41:42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应用

摘 要: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各个要素的信息化:目标信息化;内容信息化;工具信息化;空间环境信息化;资源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技术支持应该包括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及基于多媒体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社会的变化;丰富自己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6-02

收稿日期:2012-03-20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面对着不同以往的新景象,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成为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按照这个逻辑继续思考下去,我们就必然能得出下面的结论:这种影响一定会投射到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学习过程之中,必然会引起学生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而会对学生在信息化生存新环境中的认知工具、全面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个是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有效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信息素养是信息化学习方式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基础。于是,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环境中的各种学习方式就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所谓方式是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方式直接表述本质,它是本质的直接显现,是和本质同一的,而不是如同现象一样,常常由于各种中介而表现为间接性。方式所表现的不是事物外在的、次要的属性,而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行为组合。我们应该强调学习方式的群体意义(“类”的意义)以及实践意义,从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意义出发研究和认识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各种学习行为的变化,与人的社会性有密切联系。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现代信息意识指导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是以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主体发展为目的的,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后的表现形态和必然结果。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各个要素的信息化:第一,目标信息化;第二,内容信息化;第三,工具信息化;第四,空间环境信息化;第五,资源信息化。信息化学习的主要技术支持应该包括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及基于多媒体的学习。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信息化生存,信息化生存是指人们在基于信息化的、“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活动。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进行重点阐释——虚拟空间、信息化行为、信息化思维等。

虚拟空间既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信息化生存的基础,是人们思维与行为改变的动力。

信息化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比如电子邮件、网络博客、网络论坛、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网上浏览、软件制作、多媒体视听等,而网络交往是信息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些新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信息技术为人们拓展了交往机会;第二,创造性,信息化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快捷性,信息传递的速度决定着人们思维的敏捷性;第四,主体性,虚拟空间是一个主体高度自主的空间,干扰主体发挥的因素在这个空间里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人人都是主人,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生存的阐述以及依靠现代学习观审视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社会性、资源性、创造性、综合性、隐蔽性等。

目前十分重要的几种信息化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信息化自主式学习、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信息化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接受式学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信息化混合式学习等。所谓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信息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它並不是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是学习方式大家庭之中的一类学习方式而已。它既有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一定存在着在某种情境下不适用的缺陷,无限夸大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作用、贬低非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意义的倾向是极其有害的。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学校中的教学至今还没有因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化。这个现实促使我们反思:信息技术作用于学习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我们的高投入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没有?将巨额资金投向对信息技术的采购,在目前阶段值不值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多少?技术主义思潮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是一个“技术学神话”?裴娣娜教授说过一句十分重要的话:“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进步,就永远也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永远不会有学校的变革。对信息技术的期望值定格在何种水平上合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但有一点是必须确定下来的,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试图变革教育和学习,指望依靠巨大的投资来换取教育水平的提高,依靠将教室武装到最现代化的“超级”水平来促进学习,幻想着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势必造成单路冒进之势以及严重缺乏整体提升的态势,更是缺乏思想的伟大腾飞,这是人性之中懒惰弱点的大曝光,事实证明效果不佳,与“打水漂”无异。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一所学校是依靠信息技术而“脱贫致富”的,即脱教学水平“贫”,致学生真正发展的“富”。这样看来,我们还不如将钱实实在在地花在人的身上,花在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工作上,使人的因素得到有效改变。在我们看来,人比机器更可靠,在机器面前,人就是上帝,因为学习毕竟是人的活动。

在中小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一线教师严重忽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对理论学习无兴趣,自认为理论与实践相距太远,用处不大。这可能是目前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最大症结,其实质充分表现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本修养和素质的不足、抽象思辨能力的薄弱以及理论水平的低下,不愿意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缺乏分析和综合问题的习惯,难以独立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只需自己进行简单加工式的思考也不大乐意,更不愿意使用自己的大脑产生“思想”了,只愿意进行“依葫芦画瓢”式的低水平学习。这些是长期存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身上的陋习,也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容易出“教书匠”而不易出“教育家”的重要原因,因为教育家同时必定也是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说,人必有知识见解而后能去作用。这作用还是不大的,必得在宇宙人生上有所透悟而后乃能起伟大作用于世。换言之,起伟大作用于历史者必是哲学家,不论他以哲学闻名与否。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发展的历史不过十年左右,它的理论和实践还远没有真正被人们所掌握,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还有很多问题正在探讨之中,因此对它的描述和剖析一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刻的过程。我们的思考需要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步提升。我们做出了努力,今后仍将继续下去。我们也衷心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与我们一起努力,肩並肩、手挽手,共同面对信息化学习方式向我们发出的挑战。

上一篇:与泥相语 趣味横生 下一篇: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