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与“若P则q”的关系'> “p=>q”与“若P则q”的关系

时间:2022-09-13 09:02:45

【前言】q”与“若P则q”的关系'> “p=>q”与“若P则q”的关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数学推理形式“p=>q”,不仅要求推理形式正确,而且要求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它的“前提内容”与“结论内容”要有实质意义上的联系。这与一般的逻辑推理是不一样的。 在逻辑学中,命题“若P则q”,表示两个命题P、q用逻辑联词“若……则…...

q”与“若P则q”的关系'> “p=>q”与“若P则q”的关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教材对推理“p=>q”进行了说明,“p=>q”是:“‘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p=>q”与“‘若P则q’为真”是一样的,这是错误的。

从已知命题A1,A2,…,An。出发,按一定规则推得一个新命题B的过程,称为推理。根据新课程教材的说法,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是指由命题P成立经过推理可得出命题q成立。此时,命题P称为前提,命题q称为结论。

但是,推理的前提与结论是否真实,是属于推理内容方面的问题,不是逻辑应该回答的。

例如,无理数是实数,分数不是无理数,所以,分数不是实数。

这个推理的两个前提都为真,但推理形式不正确,因此,这个推理是一个不合乎逻辑的推理,并且,上述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违反了推理规则。

数学推理形式“p=>q”,不仅要求推理形式正确,而且要求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它的“前提内容”与“结论内容”要有实质意义上的联系。这与一般的逻辑推理是不一样的。

在逻辑学中,命题“若P则q”,表示两个命题P、q用逻辑联词“若……则……”联结起来得到的新命题。这个命题记作p= >q,称为p、q的蕴涵式。也称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它是用来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判断。什么是充分条件?两个命题p、q,如果有P必有q,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有时,称P为前提条件,q为结论.

而数学命题“若P则q”表示的蕴涵关系,不仅要涉及形式也要涉及内容,它是一种因果关系。由上分析可知,仅仅从形式上分析,数学命题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例如,⑴如果m>0,bn>0,那么m+n≥2

⑵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⑶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不相等。

⑷如果11

从形式上分析,上述四个命题都是真的,但从数学内容上分析,⑴、⑵为真,而⑶、⑷为假。

命题p、q的真假值与命题“若P则q”的真与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命题“若P则q”的真值表

p q p=>q

0 0 1

0 1 1

1 0 0

1 1 1

表中“1”表示命题为真命题,“0”表示命题为假命题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命题“若P则q”的真与假只考虑前提条件、结论的真假值在形式上的意义,而不管它们在内容上的联系。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

1.推理形式“p≥q”与命题“若p则q”不一样。

推理“p=>q”要求前提条件真,结论真,一定有“p=>q”,为真。不会有第二种情况。而命题“若P则q”有四种情况,其中有一种情况使命题“若p则q”为假(见上表)。因此,推理形式“p=>q”与命题“若P则q”是不一样的。

2.推理形式“p=>q”与命题“‘若P则q’为真”不一样。

使得命题“若P则q”为真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中,不管哪一种情况出现,那么命题“若p则q”为真。

第一种情况:前提条件为假,且结论为假;

第二种情况:前提条件为假,而结论为真;

第三种情况:前提条件为真,且结论为真。

也就是说,命题“若P则q”中,如果前提条件命题P假,且结论命题q假,一定有“若P则q”为真,这与推理“p=>q”要求前提条件真,结论真,不一样;同样,如果前提条件p为假,而结论q为真,一定有“若P则q,”为真,这与推理“p=>q”要求前提条件真,结论真,也不一样;只有第三种情况,前提条件P为真,且结论q为真,一定有“若p则q”为真,这与推理“p=>q”要求前提条件真,结论真的要求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命题“若P则q”为真的三种情况中,只有一种情况保证前提条件真,结论真。

因此,推理形式“p=>q”与命题“若P则q”为真有三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第三种情况中,如果反过来,会有什么结果呢?也就是说,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且命题P真,那么会有命题q真吗?这是正确的。

此时的逻辑形式是:(p=>q)^p=>q。

要正确运用这个规则,必须保证前提p是正确的,前提P不真实、不正确,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q。如果得出错误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将导致严重失误。

3.推理形式“p=>q”成立,一定有命题“若p则q”为真”。

如果推理形式“p=>q”成立,说明前提条件p真,结论q真。对照命题“若p则q”真值表,知道前提条件p真“1”,结论q真“1”,此时命题“若p则q”为真“l”成立。

4.命题“‘若P则q’为真”成立,不一定有数学推理形式“p=>q”。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

第一种情况:前提条件p为假,且结论q为假。这时,没有数学推理形式“p=>q”

例如,命题“若3>4,则2=3”,

按照真值表,它是真命题,但是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能说“3>4=>2=3”。

第二种情况:前提条件p为假,而结论q为真。这时,没有数学推理形式“p=>q”。

例如,命题“若3>4,则1=1”,

按照真值表,它是真命题,但是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能说“3>4=>1=1”。

第三种情况⑴:前提条件p为真,且结论q为真,但前提与结论没有实质的联系。这时,没有数学推理形式“p=>q”。

例如,命题“若3q”。

第三种情况⑵:如果前提条件p为真,且结论q为真,且前提与结论有实质的联系。这时,有数学推理形式“p=>q”。

例如,命题“若ABC是一个平面三角形,则么∠A+∠B+∠C=180”’,在逻辑学上,符合思维形式正确、前提与结论内容都是真的,因而它是逻辑学上的真命题;在数学上,它的前提内容与结论内容有实质意义上的联系,所以能作为数学上的真命题。因此,有数学推理形式“p=>q”

由上分析,命题“‘若p则q’为真”成立,不一定有数学推理形式“p=>q”。只有命题“若p则q为真”,既符合逻辑上的要求,又符合前提、结论具看实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时,才能有数学推理形式“p=>q”。才是数学的真命题。

综上所述,“p=>q”与“若p则q”的关系是:

1.命题“‘若p则q’为真”,不一定有“p=>q”;

若有“p=>q”则命题“若p则q”为真。

数学中的“若p则q”(即因果关系p=>q),可以表示为逻辑学中的“若p则q”;但并不是一切的逻辑学中“若p则q”都可解释为数学中的“若p则q”。

把“p=>q”与“若p则q”简单地认为一样是不对的。

2.在定义“p=>q”时,不必要先说明“若p则q”为真。需要记住与理解的是:“p=>q”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经过推理一定可得q成立,既要符合逻辑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前提、结论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

(作者单位:533300广西百色市田林高级中学)

上一篇:为互联网时代而生 下一篇:打车软件“斗气”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