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纠错例谈

时间:2022-09-13 06:30:11

学生在作业中出了错,教师当然要纠正错误。许多教师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先分析题意,然后依据题意列出有关方程并求解得出正确答案,或者指出学生作业中的种种错误进行反复强调。但是等到下一次遇到该题,或者类似题,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有效纠错,做到一题不二错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题目:如图1,是建筑工地上常用的一种“深穴打夯机”,电动机带动两个滚轮匀速转动,将夯杆从深坑提上来,当夯杆底端刚到达坑口时,两个滚轮彼此分开,将夯杆释放,夯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回坑底,然后两个滚轮再次压紧,夯杆被提上来,如此周而复始。已知两个滚轮边缘的线速度恒为v=4m/s,两个滚轮对夯杆的正压力F=2×10N,滚轮与夯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夯杆质量m=1×10kg,坑深h=6.4m,假定在打夯过程中坑的深度变化不大,取g=10m/s,求:

(1)每个打夯周期中,电动机对夯杆所做的功;

(2)每个打夯周期中滚轮与夯杆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错了。

错误原因: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情景与传送带作类比,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没有考虑随着夯杆的运动情况发生变化,夯杆所受的摩擦力会发生突变。

一、退回最简,追溯误区

笔者决定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清除错误。该题情景学生陌生,但实质是传送带模型,所以笔者决定选用一组学生较熟悉的简单的传送带问题作铺垫,希望借助于更简单、更熟悉的习题情景,让学生暴露错误,并自己发现错误,通过习题情景,帮助他们建立传送带的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习题1.如图2所示,传送带的水平部分长为L,运动速率恒为v,在其左端无初速放上一木块,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察因数为μ,则木块从左到右的时间可能是:()。

A.+B.

C. D.

笔者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选择,必须说明选择的理由。

学生甲:木块相对传送带向左运动,所以木块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木块匀加速运动,由a=μg,根据位移公式L=at,可以得t=,所以选择C。

学生乙:如果木块从左到右速度恰好增加到v,由平均速度公式=,根据位移公式L=t,t=,还可以选择D。

教师:如果传送带很长,木块可能被无限加速吗?

学生丙:如果传送带很长,木块可能没有到右端就与传送带等速。当木块与传送带没有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应该消失,以后木块匀速运动。设木块先匀加速运动,经历时间t,位移为s,再匀速运动,经历时间t,位移为L-s,则有v=μgt,2μgs=v,vt=L-s,从而t=t+t=+,应选择A。

教师总结:由于不清楚各量之间的大小,上述各种可能都存在,应选A、C、D。

依靠集体的力量,学生最终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当木块与传送带等速的瞬间,滑动摩擦力发生突变。通过讨论此题,学生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建立起了水平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模型:先匀加速运动,等速后再匀速运动。摩擦力在这里是物体运动的动力,它使物体加速,对物体做正功。

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观念确实不对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改正错误,为此,教师需要设计问题情境,制造认识冲突,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的积极参与,给学生自行纠正的机会,这样,学生形成的印象才深,才不会忘记。

习题2.如图3所示,水平传送带始终以速度v=3m/s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为m=1kg的物体放于左端(无初速度),最终物体与传送带一起以3m/s的速度运动,在物体由速度为零增加至v=3m/s的过程中,求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后做在课堂作业本上,请两名学生提出解题的思路和具体过程。

解析:小物体刚放到传送带上时其速度为零,将相对传送带向左滑动,受到一个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最终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v,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f=μmg,物体加速度a==μg,加速至v的时间t==,物体对地面的位移s=t=,这段时间传送带向右传送的位移s=vt=,则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向后滑动的位移s=s-s=,根据能量守恒定知:Q=fs=μmg=mv=×1×3=4.5J。

有了习题1作基础,学生很容易分析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的运动情况,都能算出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向后滑动的位移,由摩擦而产生的热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说习题1让学生认识了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的运动情况,那么习题2让他们分析了传送带问题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情况,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二、举一反三,变通求活

水平传送带只是传送带中最简单的一种,而传送带是力学中的一种重要模型。在此可以进一步“借题发挥”,给出斜面传送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习题3.如图4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并以v=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着,在传送带的A端轻轻放一小物体,若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A、B间距离s=16m,若皮带逆时针转动,小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的时间为多少?(g取10m/s)

解析:刚放上物体时,物体相对于皮带向上滑动,受摩擦力向下,如图4-1所示。

加速度a=gsin37°+μgcos37°=10m/s,经过t==1s,物体与皮带达共同速度,此过程位移s=t=5m,还未达B端。

达到共同速度以后,物体相对皮带下滑,受摩擦力变向,如图4-2所示。

此时加速度a=gsin37°-μgcos37°=2m/s,匀加速历时t达B端,即16-5=10t+×2×t,所以t=1s,从A到B共需t+t=2s。

此题将物体运动的轨道改为斜面,物体与传送带等速后仍存在相对运动,但相对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再次理解了摩擦力方向的特征: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此外,它还丰富了学生心中的传送带运动模型:先匀加速再等速的运动情况,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三、概括规律,形成迁移

至此,笔者引导学生对传送带模型作如下总结:

1.受力情况。开始一段时间,由于物体与传送带有相对滑动,受滑动摩擦力作用,与传送带等速以后,摩擦力可能消失(如习题1),还可能仍然存在但发生了变化(如习题3),要根据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作分析。

2.运动情况。开始一段时间物体加速运动,与传送带等速以后,可能匀速运动(如习题1),也可能变速运动(习题3),要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来确定。

3.能量转化情况。由于两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Q=FS。

这样,学生对传送带问题的受力分析、运动情况、能量转化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就建立起了传送带的模型。然后转入对错题的分析,学生容易认识到:刚开始时,滚轮与夯杆间有相对滑动,夯杆受两个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如果两个向上的滑动摩擦力的合力大于重力,夯杆将加速向上运动。夯杆加速上升阶段的加速度a==2m/s。

当夯杆加速到与滚轮边缘的线速度v相等时,夯杆与滚轮间有向下的相对运动趋势,滑动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夯杆受两个向上的摩擦力和向下的重力作用,匀速上升。

(1)加速阶段上升的高度h==4m,故电动机对夯杆做的功w=2μFh=4.8×10J;夯杆匀速上升的高度h=h-h=2.4m,电动机对夯杆做的功w=mgh=2.4×10J。

所以每个打夯周期中,电动机对夯杆所做的功w=w+w=7.2×10J。

(2)夯杆加速上升的时间t==2s,滚轮边沿转过的距离s=vt=8m,相对夯杆的位移L=8-4=4m,摩擦产生的热量Q=2μFL=4.8×10J。

这样,学生完全可以从传送带模型过渡到滚轮问题,从本质上理解它,达到有效纠错的目的。

纠错不是单纯的作业订正,学习不是学生简单的“输入存储”,成功的纠错教学是认知的优化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透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归纳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使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例谈v-t图像的妙用 下一篇:物理教师如何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