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9-13 06:07:29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Liao Liang

(School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构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im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we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which the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main line, construct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 fully reached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Key wor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raining of talents;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9-02

0引言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时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不仅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治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以开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视野,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西安邮电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1课程体系设计思想

课程体系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实践并重、三要素贯穿始终。

能力培养主线: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实验实践环节、课外活动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必要的职业能力。

理论实践并重: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专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在结构上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同样完整,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将强化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充分体现了普通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三要素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基础,全面实施文化传承与创造相结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确保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2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同时,以能力为主线分别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的三层次平台,每层次平台下,在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构建了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凸显工程应用型特色。

2.1 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体现专业特色”的方针,将全部课程分为三个平台:

2.1.1 公共基础平台:此平台面向所有专业开设,包括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此平台约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公共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对政治理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跨学科选修课、素质拓展类选修课,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1.2 学科基础平台: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学科基础课平台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我们坚持以一级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关键技术类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技术发展方向设置相应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中,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

2.1.3 专业平台:为加深专业基础和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此平台课程共约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突出实践性。由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承担的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具体任务与专业课的学习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课的设置就必然要强调实践性,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普通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构建了“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指导,“目标导向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该体系由3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基础实践知识、通用实验工具,认知基本实验现象,增强基本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环节,含公共及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及认识实习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

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层。以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掌握学科、专业基本实验、工程工具,认知学科、专业基本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培养专业的工程实践基本能力,训练分析与解决具体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实践环节,含学科基础及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开放设计型实验等,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层。以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含综合课程设计、科研开发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训练、开放创新实验等,面向三、四年级开放。

2.3 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为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课、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获取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包括:

2.3.1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旨在培育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各项科技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开发,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在高年级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和技术开发人才,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等开展的重点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2.3.2 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主要指在课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包含: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

2.3.3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3结语

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设置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思路,增加了实践教学模块,系统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增加了课外学分的培养要求,开设了跨学科、素质拓展系列选修课,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的需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三个人才培养要素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3).

[2]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

[3]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7).

[4]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6).

[5]曾永卫,刘国繁.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9,(09).

上一篇:今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与展望 下一篇:SQL Server 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