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初探

时间:2022-09-13 05:39:29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初探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生活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趋势。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就要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学有所获,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和领会教材知识,提高学生对劳动、就业、消费、投资等经济生活的选择能力,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能力,对先进文化的认同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要偏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次要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仅仅注重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必须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感悟道德行为的要求,促进自身思想矛盾的转化。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处于富有知识的地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处在待加工者的地位。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要鼓励学生创新,让政治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如在教学“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之路”一课时,我拿走课桌,把椅子围成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一次访谈节目,教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课堂中弥漫着宽松、民主、愉悦的空气。

三、从生活中取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例如,在“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没有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认识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了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常用的音乐、舞蹈以及生活片段来体现政治的生活化。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惟利是图、视赌如命的反面材料自己讲述,或者借助电脑课件以图片或录象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五、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也可以陶冶情操。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学生的思想逐渐深刻,人生态度更为积极,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在课前或课后,我经常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 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又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石板材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达到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的教学目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课堂里,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吗?

上一篇:激趣设疑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