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初探

时间:2022-09-13 03:38:39

江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初探

中图分类号:C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人口低速稳定增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江苏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口再生产始终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达7549.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28‰,人口总量占全国5.7%。与上年相比,总人口增长1%,自然增长率上升0.07个千分点,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不变。而同期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经济总量占全国10.3%,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12年全省人均GDP已达28685元,比上年增加4125元,增长16.80%。

2008-2012年,江苏人口增长2.65%,不足上一个10年增长速度(7.07%)的一半,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99%)。而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增长则达到127.86%,翻了一倍多。2008-2012年度经济增幅分别达到10.2%、11.7%、13.6%、14.8%和14.5%,年均递增13.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2012年,又创出14.9%的新增速,经济增长步入一个新的快速稳定增长期。从人口经济密度来看,1997年为5.9人/万元,2007年下降到0.86人/万元,2012年继续减少到0.35人/万元,下降速度非常之快。人口的低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省2005年突破了人均GDP三千美元大关,处于世界中下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水平之间水平,标志着江苏人口与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年龄结构趋于优化,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从而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据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头20年(1978年至1998年)的GDP增长率中,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贡献份额达到24%、人力资本积累(即素质的提高)的贡献份额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份额为21%;而同期,约有1/4的人均GDP增长是靠抚养比下降带来的。

江苏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2000年以来,全省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012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5609.27万人,占常住人口74.3%,与上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103.56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385.2万人,比重上升2.78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不仅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给江苏带来“劳动力人口增加,人口抚养系数下降”的“人口红利”现象。2012年,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为34.48%,其中,少儿人口抚养比为19.74%,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74%。与2000年相比,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下降5.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由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3962.5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609.2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全社会人口总抚养比则由1982年的52.73%下降到2012年的34.48%。与30年前相比,全省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减少了18人。

(三)教育发展优先,人口素质提高

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近年来,江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效显著。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全省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718.55万人下降到2012年455.75万人;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在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5%。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结构比例趋于合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本专科生年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8.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5.91万人,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8.01万人增加到25.73万人。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江苏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2012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9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25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45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近1年,达到初中以上水平。全省每十万人拥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由2000年0.39万人增加到0.69万人,增加0.3万人,拥有初、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3.79万人和1.46万人,分别增加0.15万人和0.15万人,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下降0.57万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也为社会全面进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聚集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结构转换。进入二十一世纪,江苏人口增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江苏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达3918.19万人,城市化率为51.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43.5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江苏的城镇人口增长绝对规模于2000年首次超过乡村人口,2004年又再次超过总人口。全省总人口的增长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已由增长转变为下降。1990年以来,江苏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率从20%到50%用了15年的时间,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50%以上,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效应也将充分显现。

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关键,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是江苏"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新要求。2012年,江苏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44.9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86.46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17.17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7.2:56.5:36.3,与2005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0.8个百分点;三产业基本持平。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结构呈现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绝对流出,第二产业发生调整和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基本特点。1990-2012年,从业人员总数由4225万人增加到4565万人,共增加了34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8%。在增加的和第一产业“排挤”出的从业人员中,有27.5%的从业人员为第二产业吸纳,72.5%的从业人员为第三产业吸纳。至2012年末,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1360.3万人、1588.54万人、1615.92万人,结构比分别为29.8:34.8:35.4。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聚集速度加快,就业结构趋于优化。

上一篇:现代陶艺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 下一篇:公路石方开挖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