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

时间:2022-09-13 02:23:04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

[摘要]众所周知,《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是英国享誉一时的戏剧。并且,这部戏剧开创了一个把戏剧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先河,甚至掀起一阵万人空巷的热潮。这部作品先以戏剧的身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完成了从戏剧到影视剧的蜕变和深化。而当它完成从戏剧到影视剧的转化之后,“影响的焦虑”才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影响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先祖的深刻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影响的焦虑”;汤姆・斯托帕德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英国的经典喜剧被转化成电影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在这样的热潮中,许许多多的剧作家也实现了从单纯戏曲创作者到“电影人”的巨大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影坛就涌现出一大批先驱,首当其冲,最为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哈罗德・品特,然而当时间推移到60年代,又有一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继者。而本文所提到的,《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的作者汤姆・斯托帕德就是其中崭露头角的一位。而《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只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另外一部足以与之并驾齐驱,并且也广受好评的作品是《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起初,他的出名范围还仅限于欧美,其后却渐渐声名远扬。这两部作品奠定了他的知名度,然而,前者享誉更盛。从其1967年以戏剧的身份诞生到1991年被改为影视作品,中间的时间跨度长达25年,从中,他的努力和心血可见一斑。通过岁月的沉淀和自身的不断充实成长,他的创作事业更加广泛,灵感也更加充沛。摘要中提到,当这部作品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之后,本来含糊模棱的“影响的焦虑”被解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莎士比亚与斯托帕德:“影响的焦虑”之主题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的两个人物取自莎士比亚的惊天之作《哈姆雷特》。整部作品隶属于后现代戏剧范畴。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的两个伙伴吉尔登斯敦以及罗斯格兰兹是在无意中被卷入到了皇室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中。起先,被派遣去摸清王子整日忧郁的缘由,接着,又跟随王子远赴英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性命不保。这段剧情就是延伸自《哈姆勒特》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戏剧的开端部分,吉尔和罗斯在林中赌博,匪夷所思的是,赌了上百次,结果都一成不变,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其后,一群演员又闯入他们的视野,非常突然,然而他们二人从此与演员们十分要好,形影不离。接下来,戏剧中又穿插了哈姆雷特中的内容。换而言之,这部后现代戏剧虽然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是被莎士比亚引导并牵引着的。

二、《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影响的焦虑”

在这部精彩绝伦的影视作品中,“影响的焦虑”不仅以主体和侧重点的身份被保留下来,并且,还通过镜头的运用,使其更加深化而鲜明,在叙述方面,空间也在最大限度上被拓宽。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戏剧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之后,能够从媒体上借力,汤姆完成了对莎士比亚的颠覆,本身是一个创新的全过程。但如果着眼于另一方面,则不难发现,在其思想最深处,仍然对莎士比亚非常认可甚至依赖,渴望莎士比亚的风格能够再掀起热潮。作为影片的创作者,他自编自导,可以说他完全将传统电影的虚的叙事模式打破,突破了其长久以来的局限性。从影片的开端之处,就给人一种神秘甚至惊悚的感觉和氛围。吉尔和罗格在最大限度上摆脱了莎士比亚的影子,有人戏谑而不无道理地评价为“这两个人有几分美国牛仔的味道!”影片的镜头从开端之处就遵循了“由远及近”的大胆原则――镜头渐渐清晰,他们从两个黑点变为“人”。他们悠然自得,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贴近于生活,这与莎士比亚作品中华丽铺陈、感情一触即发的特点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森林里点起了篝火,甚至开始赌博、野炊、烧烤,随意而烂漫。后来,影片逐渐推演到他们与剧团的不期而遇。接着,一个女子匪夷所思的叫喊声打破了宁静。就在此刻,令人不解的事情又发生了――文稿如鹅毛飞雪一般从剧团的道具箱中飞出来,漫天飘洒,让气氛更加诡异。在这种诡诞地近乎荒凉冷涩的氛围中,这两位主人公瞻仰了王宫。实际上,他们是以一种木然的姿态在莎士比亚的宫殿前不知所措。在此之后,一扇窗子缓缓开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原来是奥菲莉亚将头探出窗子,四处环顾着。后来,哈姆雷特又以王子的身份诡异出场,他带着茫然不解的神色打量、审视着眼前的几个陌生人。

舞台剧和电影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别的,舞台剧更加直观,感情可喷薄而出。而电影由于其要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将一个完整的故事阐述清楚,故而只能详略得当,以一种见缝插针的方式来调配镜头。并且,有必要强调的是,舞台剧转换为电影,最大的颠覆莫过于镜头变成了第三个叙述视角――换而言之,这提升了电影中主角的“主动性”。在戏剧舞台上,主角多以一种守望者和等待者的身份和姿态,等待着莎士比亚的“王子”从天而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形式化”之嫌,而在电影中,电影的主人公与莎士比亚的“王子”是平等的,并且,他们不存在主配之分,对整部电影情节的贡献都同等重要。从中,我们可看出,电影的创作者对莎士比亚认同,然而却力求创新,最终殊途同归,效果另辟蹊径而深刻隽永。吉尔、罗斯等人在城堡中纵横探寻,从楼道到迷失、再从大厅到仓库,他们鼓起勇气去探索一个个位置,去探索那些暗门到底通向何处。对于观众而言,只要稍作思索,就知道这城堡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莎士比亚的殿堂。在他们肆意探寻的全过程中,整个镜头都实现了近距离跟踪,并且为了更加直观,把跟踪角度放在观众这边,其中无不体现了《哈》剧中的场景、氛围等,对莎士比亚不容置疑和不可撼动的伟大著作进行了一番恰如其分的重新审视。通过巧妙转化,“让莎士比亚服务于自己”,从而体现出“影响的焦虑”。

在《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这部电影中,叙事无疑是亮点。并且,这部作品的亮点还在于,烘托出诡异,引人深思的气氛,并且,恰当的留白也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并且,镜头的跟踪也是极其成功的。有时候,镜头会跟着影片中的主角进入一个悠长僻静的回廊,透过一堵隔音效果并不好的墙壁或一扇稍稍踮脚就能企及的窗户,就能对国王和大臣之间的密谋一览无余。更有甚者,他们喜欢在走廊上如同野马一般狂放不羁地奔跑,然而当他们弯下身子,俯首帖耳倾听水管中传出来的声音时,她们听到了流水声与《哈》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声音,虽然没有直观体现,但是足矣让观众“心领神会”――透过岁月的漫长回廊,他们可以从电影中找到莎士比亚的影子。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余味和余还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换而言之,莎士比亚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然而,作为艺术的圣人,他永远不会消亡,而是以一种较之前更加隐蔽的形式来影响着后来的作品,让人觉得深长、荒凉而富有诗意,有一种宁静谐和,沉淀的美。[1]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对结肠癌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试论公路养护职工思想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