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2 11:26:35

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城市中,混凝土作为高层建筑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混合型建筑材料,其强度和质量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干扰,质量的变异也较大。本文通过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遇见的问题,并且介绍了施工过程中要点技术。针对施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极度紧张,地价不断攀升,甚至有寸土寸金的现象。这迫使建筑物不断的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以缓解土地压力和用房压力。19世纪末,开始出现现代形式的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的研制成功,抗风抗震结构体系的发展、新的设计计算理论的创立以及电子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为大规模的建造高层建筑提供了充分条件,使得高层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结构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的混凝土施工是最为主要,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混凝土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施工现场的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现场的复杂多变性导致混凝土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使得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加大,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高,目前在施工中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包括:

1、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1)对进场的水泥不复试,尤其是小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不稳定。如某工程施工中使用了小厂生产的水泥,水泥进场后又没进行复试,由于使用劣质水泥,浇筑的混凝土和砌筑用的砂浆强度偏低,不得不拆除返工,造成的重大的浪费,影响了工期。

(2)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混放。现在都用散装水泥罐储存水泥,有时由于管理混乱,或现场水泥罐少,造成散装水泥混放的现象,有时错把低标号水泥当高标号的使用,使混凝土强度低于规定而返工。不同品种水泥混用也同样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采取措施,水泥不能混放。

(3)外加剂使用不当,有的工地使用外加剂不当,不经试验,随意采用低劣产品。掺入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掺早强剂的混凝土不早强,掺防冻剂的不防冻,尤其是计量不准,容易产生质量事故。因此混凝土外加剂必须认真计量。

2、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时存在强度不足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墙柱、楼板等构件强度不足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施工技术以外,常见的有:

(1)没有按照严格的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到配合比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有的施工单位将质量配合比直接换算成体积配合比,并根据体积配合比,将手推车的容积作为了计算依据,这不仅增大了计算误差,也使混凝土配合比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

(2)施工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混凝土的强度与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方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过程。为了保证混凝土密实成型,规范规定在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施工完成后不注重混凝土的养护过程。强度的发展与养护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应在12h内覆盖并进行保湿养护,并定期浇水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因为混凝土只有在合适的温度、适度范围内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凝结、硬化和强度增长,否则将会影响水泥的水化,使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导致其强度降低。另外,由于混凝土早期的强度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也在逐渐提高,在强度未达到1.2N/mm2前,禁止在混凝土上踩踏或安装模板支架等。

(4)监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按照建设部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中的混凝土浇注必须进行旁站。同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筑工程监理规范》中都对旁站监理提出了相应的规定。按照这些现行的规范、法规规定,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内容、过程进行旁站监理,但是目前的施工监理过程,监理单位的人员数量相对还不能满足要求,连续的监理旁站不能落实到实处,最终导致监理记录的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这也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不按规定的要求施工等留下了空当。

三、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分析

1、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有几个十分关键的措施,这些关键措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在混凝土施工前,要对模板和支架进行充分的检查,内容包括模板和支架的形状、尺寸大小和标高等方面。特别要针对模板的稳定性、模板裂缝和孔洞的封闭情况等要有具体的把握,这样才能避免模板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位移或者松动的情况发生。第二,在使用模板时,要特别注意清理模板里面的杂物,并在使用前对模板进行浇水,保证模板的湿润度,模板在吸收水分之后会出现膨胀现象,这能有效避免漏浆现象,但是要严格防止模板多吸收水泥浆带来混凝土保护层的疏松。第三,要对钢筋的种类、数量、规格等进行认真的检测,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要对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预埋件的规格和数量等进行严格的检查。

2、混凝土施工的过程管理。 在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要对工人的技术交底进行足够的重视,严格把握好对踩筋现象的控制,钢筋工要对板筋移位、松绑、踩筋以及保护层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另外,还要对钢筋工程的验收工作进行强化,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楼板的厚度,确保上下层钢筋之间的高度和下层保护层厚度负等符合设计的具体要求。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浇筑后一次性压平磨光,并尽可能少留施工缝。

四、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对策

1.原材料的控制。第一,水泥应该选择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实行定点采购,确保水泥质量的相对稳定。第二,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第三,掺加外加料和外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同时延迟水化热的释放速度,热峰也可降低缓解,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可以避免冷接缝,提高工作性及其流动性,还能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第四,粗骨料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采用中砂。粗骨料应选取粒径大、强度高、级配好的骨料,以获得较小的空隙率及表面积,从而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干缩,减小混凝土裂缝的开展。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首先,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检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认真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其次,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管理,对于每一个施工节点,都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还要进行施工技术应用总结,尤其是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要仔细分析、研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差错。

3、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泵送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宜加强覆盖养护,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要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维护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质量,影响着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因此,混凝土质量的管理与施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需要设计、监理、施工等多方面的配合,还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使得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年泽峰:《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03期

[2]张良泉.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J].科技资讯.2009.03

[3] 王岳.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企业导报.2010

[4] 陈本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理论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评析 下一篇:试析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的现象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