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

时间:2022-09-12 10:23:43

“爱心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育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时代和国家的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爱心育人”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背景、作用、关系和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爱心育人”教育理念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爱心育人”;作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35-02

“爱心育人”是以爱为主要内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爱心育人”它既是关于学生教育的问题,又是关系学生发展的问题;其主要核心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全面、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爱心育人”这一理念实施的背景

1.正确实施“爱心育人”理念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发展机遇,有更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华和建功立业,这些机会和平台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用“爱心育人”工作理念来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心理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得到良好的培育。其次,激烈的就业竞争,让大学生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因大学生在新增劳动力就业机会中就业所占比较高,在如此激烈的有限岗位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如何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素质。而建构“爱心育人”即是一条重要的实现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的提高。

2.“爱心育人”理念的实施是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管理形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各有特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把“爱心育人”理念融入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育和引导工作当中。

3.实施“爱心育人”理念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大势所趋。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爱心育人”教育理念,与学生一起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制定科学详细的工作规划,扭转不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旧理念、老方法,切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以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

二、“爱心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

1.激励作用。“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态度,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积极情感交流与一种肯定评价的产生。学生往往会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理解、信任等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相关联,更有把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个人价值和个人魅力也联系在其中。因此,老师对这种学生的关爱之情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心理力量。如果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学生则会“尊其师而信其道”,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因此,越是受人尊敬,在学生中有威望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学生在学校得到老师真诚的关爱,即是得到了赞许和表扬,在心理上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爱心育人”工作理念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2.感化作用。这种感化作用在“爱心育人”工作方式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感召、感染和感动。当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时,学生的接受性、可塑性都是极强的,如果此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将达到最佳。“爱心育人”特别重视的即是对学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教化,这种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事实表明,学生也是最能接纳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爱心育人”教育理念正是运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个人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原本自卑的学生会渐渐自信,原本落后的学生会开始寻求上进,原本消极的学生会慢慢开始乐观。

3.动力作用。“爱心育人”的理智之情可以转化为老师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要带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孜孜不倦与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种精神支持,老师才能更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最终才能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勤勤恳恳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爱心育人”中的理性之爱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情感力量从而推动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唯有关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成长真正倾注心血,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学生,才会千方百计地教育引导学生;同时,老师对学生付出爱,学生也会回报给老师爱;老师在学生的感激与爱戴中,体验到了教育工作的神圣与光荣,从而能更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来。因此,“爱心育人”同样是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爱心育人”理念的实现途径

1.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观念,是实施“爱心育人”理念的先导与基础,也是“爱心育人”过程中最深层、最艰难的工作之一。要做到真正的“爱心育人”,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爱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个体对人或物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教师必须做到要尊重学生,养成“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自尊、有个性、求自由、爱玩耍是学生的天性和特征。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天性不仅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培育爱心的内在需要。为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能、理解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的优势、包容学生的过失,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生为本”,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渗透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心育人”。

2.注重学生主体在“爱心育人”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爱心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教育即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目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并肯定学生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除了要教会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爱心育人”教育实施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四学生在成长中已经具备了自觉能动性,老师在考虑培养目标和实施培养方案时,不得单纯将学生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学生当作工作主体去谋划整个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单纯的教育、管理逐步转变为引导、咨询、服务;由垂直式的教育体制向网状化方向发展。学校应该重视教育活动中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教育,并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爱心育人”的教育模式。利用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作用。除了要教会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爱心育人”教育实施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四学生在成长中已经具备了自觉能动性,老师在考虑培养目标和实施培养方案时,不得单纯将学生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学生当作工作主体去谋划整个教育活动。

3.为学生提供认知自我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爱心育人”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学生了解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要求,及自身对道德品质特点的认识。学生只有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意义,才会去坚守道德;他们也才会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珍惜老师的“爱心育人”,如何用爱心来回报老师的“爱心育人”。因此要顺利实施“爱心育人”就要为学生提供认知自我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学校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道德品质现状,应有专业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的人员,更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交往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获得更多宝贵信息,这对自我道德品质的评价会有增进。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形势教育”这一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在以及未来就业市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更要让学生感觉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未来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使“爱心育人”的情感互动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周宇.论“爱心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5,(9):19-20.

[2]许国君,陈万怀.大学生爱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3):113-115.

[3]戴国立.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J].中国青年研究,2008,(3):74-76.

[4]严冰,夏亮亮.试论高校校园爱心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12,(2):205-208.

上一篇:《实验针灸学》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制药工程教材的选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