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开行方式分析及优化

时间:2022-09-12 07:35:37

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开行方式分析及优化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开行方式,并对现阶段西安地铁1、2号线各车站客流规律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铁首班车开行方式,从西安地铁运营实际角度出发研究了首班车不同开行方式对运营服务造成的影响,并以提升西安地铁运营服务水平为出发点,提出了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多点发车的开行优化建议。

关键词:地铁 首班车开行 行车组织

中图分类号:U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14-02

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均采用两端始发站上下行对开发车,采用这种首班车开行方式的优点是除压道车外无列车空驶,但缺点是首班车从始发站开出需行驶一个单程,方能到达沿线各站载运沿途乘客,而且上下行对开造成上下行首班车到站时间差距较大。基于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该文分析了国内地铁首班车开行方式及不同开行方式下对运营服务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西安地铁1、2号线首班车的开行方式优化建议。

1 国内地铁首班车开行方式

1.1 首班车采用多点发车的城市

目前内地铁广州、上海、深圳均采用了首班车多点发车的开行方式,采用这种首班车开行方式考虑因素主要有提升服务水平、场段位置及交路模式,其中广州地铁2号线采用首班车多点发车主要是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广州地铁2号线单程运行时间50 min,场段设置在线路两端,场段对向出车,两端首班车同时发出,在首班车前提前发出空车运行至中间站投入运营,这些中间站一般选取客流量大的车站。上海地铁11号线采用首班车多点发车主要是受车辆段位置限制及大小交路的交路模式,上海地铁11号线车辆段设置在线路一端,停车场设置在偏向另一端的中间部位,考虑大小交路多个方向运行,组织列车在多个车站始发。深圳地铁龙岗线则是兼具提升服务水平、车辆段位置及大小交路的运行模式的3种因素考虑,深圳地铁龙岗线场段设置在线路中间部位,且早高峰执行大小交路运行,因此组织列车运行至中间站发车。

1.2 首班车采用场段连接站始发的城市地铁

目前成都、杭州、沈阳的地铁首班车是采用场段连接站始发,沿途各站根据先到站列车到达时间设置开站时间,首班车运行至沿途各站承载乘客。

2 首班车多点发车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

首班车多点发车主要受线路长度、场段位置及交路模式的因素影响。线路较长时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则会考虑中间站多点发车,场段位置单边出车或场段在中间部位时,考虑线路两端站的始发时间也会考虑站多点发车,再者,交路模式也是采用多点发车的考虑因素,如大小交路运行。

在考虑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后,进一步考虑制约首班车多点发车的因素,主要是夜间施工完毕时间,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组织电客车提前出段。而且多点发车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增加了列车空驶,造成能耗损失。

3 西安地铁首班车开行现状及进站客流量分析

目前1、2号线首班车均是6:10两端站对向发车,1号线上下行单程运行44分40秒,到达终点站6:54;2号线上行单程运行47分05秒,下行单程运行46分55秒,到达终点站时间分别为6:57与6:56。

通过分析1、2号线首班车开行时段进站量,可以看出1号线在6:00~7:00进站量较大的车站有后卫寨、三桥、皂河、汉城路、玉祥门、通化门、长乐坡;2号线在6:00~7:00进站量较大的车站有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大明宫西、龙首原、小寨、三爻、凤栖原、航天城。

根据1、2号线早高峰以通勤客流为主,具有对向朝中心城区集中的客流特点,可以对上述进站客流量分上下行方向,1号线上行进站客流量大的车站有后卫寨、三桥、皂河、汉城路、玉祥门,下行进站客流量大的车站有长乐坡、通化门、五路口;2号线上行进站客流量大的车站有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市图书馆、大明宫西、龙首原,下行进站客流量大的车站有小寨、三爻、凤栖原、航天城。

4 西安地铁首班车开行方式建议

根据西安地铁目前的线路长度、场段位置、交路模式及客流进站量分析,以提升地铁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并考虑低峰期出车间隔,建议1号线上行首班车多点发车位置选择后卫寨、汉城路、玉祥门,下行首班车多点发车位置选择纺织城、通化门、五路口;2号线上行首班车多点发车位置选择北客站、行政中心、大明宫西,下行首班车多点发车位置选择韦曲南、三爻、小寨。根据西安地铁现行列车运行图技术参数倒推首班车发车时间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推算出,1号线首趟运营列车从转换轨发车时间提前了19 min,2号线首趟运营列车从转换轨发车时间提前了16 min,运营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徐瑞华,张国宝,徐行方.轨道交通系统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 蔡于.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应急处置分析与对策[J].城市公用事业,2006(3):13.

[4] 王静,刘剑锋,马毅林,等.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特征[J].城市交通,2013(6):18-27.

[5] 马小毅,金安,刘明敏,等.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J].城市交通,2013(6):35-42.

[6] 王炜,杨新苗,陈学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下一篇:现场培训方式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