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2 05:47:05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发展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的重要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而管理和核算中的薄弱问题却仍然存在,本文着力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 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16

[中图分类号] F810.6;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4- 02

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存在着多头管理,这种各管一块的模式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另外,固定资产的购置制度不健全,缺乏购建计划,随意性较强,导致重复购置严重,形成浪费;报废制度也不健全,有的仪器设备虽已报废却仍挂在账上,还有一些已经办理了报废手续的设备却因各种原因仍存放在使用部门,导致账实不符。相关制度的缺失和这些疏于管理的现象使学校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浪费、毁损和流失。

1.2 会计核算不合理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会出现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验收单,登记了实物明细账;而财务部门由于资金困难,拖延付款,按照要求不能做账务处理,造成会计账与资产实物账不相符。“收付实现制”不要求计提折旧,而是在购入时作为一次性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在使用期间,其账面价值不变,报废时一次性进行冲减。实际上,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成本中,是逐渐减少的。现行的核算制度不符合价值的运动规律,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

1.3 日常管理和定期盘点工作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账实相符,这就要求定期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高校由于人员的配置、部门之间的分工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在固定资产报废、调拨、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1.4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人员素质不合格

目前,许多高校缺乏专门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大多业务能力有限,总体素质不高,他们对财产物资管理知识掌握不多,工作能力不强;有的管理人员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一般都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甚至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所学专业和资产管理联系不大;还有些高校的人事部门不考虑资产管理工作的连贯性和特殊性,随意调配资产管理人员,工作交接又不及时,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1.5 固定资产统一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固定资产缺少整合机制,各部门之间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难以实现全校范围内共享,一些部门宁可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还有的部分高校固定资产购置无长期规划,往往为应急而购置,之后长期闲置不用,这种现象在教学评估期间尤为突出,为了使评估项目达标,仓促盲目购进一些教学科研设备,在评估结束后,这些仪器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致使固定资产的无形损失加大,形成隐性的国有资产流失。

2 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履行情况,同时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切实加强对购置、调拨、报废各环节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防止资产流失。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集中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报废、调拨、转让,坚持按规定申报、审批,对发生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2.2 改革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

首先,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固定资产核算科目,完善资产核算制度,适当提高界定的标准,对于符合条件的,应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体系,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应分别设置固定资产总分类账、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对其所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如实登记,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可参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年限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既能真实反映高校的固定资产净值,也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正确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和办学成本。

2.3 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高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和处置工作,每年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全面掌握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盘点、处置机制。在盘点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彻底地盘点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账务,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情况及时处理,查清固定资产的来源和去向,并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表,向上级报告后,由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资产部门相应调整固定资产卡片和登记簿,做到账实相符。另外,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要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校内统一调剂分配使用,或者运用竞价出售、公开拍卖等方式回收资金,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4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应高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来担任资产管理工作,日常要对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优化管理队伍,增强其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要对资产管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待遇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安心从事工作。同时,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力求稳定,不要随意调整管理人员的岗位,或是安排非专业的人员到管理岗位上,以保持这项工作的连贯性和专业性,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2.5 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校园网构建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实现财务部门和资产部门数据的对接,便于不同系统间资产的统计核对,保证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逐步达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提高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使高校的资产配置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实现各部门间固定资产的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直至优化配置。

总之,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建设创新型、节约型的高等院校。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办学条件和教学科研实力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华.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7).

[2]杨莉.关于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 12).

[3]万海燕.浅议高校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 下一篇:略论新时期水利基建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