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2-09-12 05:41:0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疑似有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通过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处理方式,并与原始图像相结合,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有85位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狭窄,6例由于外伤导致的动脉栓塞,17例检查出有动脉瘤,大动脉炎7例,下肢搭桥术后10例,动脉静瘘11例,下肢动脉内支架术后3例,夹层3例,表现正常的12例。结论:MS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对于下肢各级狭窄及闭塞情况的诊断比DSA更加准确。MS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以及逐渐成为精确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效果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下肢动脉系统疾病

【中图分类号】R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23-01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由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类疾病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随着这类疾病在我国居民所患疾病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其诊断结果的精确程度和治疗效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诊断方法中比较可靠的有动脉内插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和MRI等等方法[2]。而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MSCT是一种无创方法,并且具有扫描敏感度高、结果显现迅速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效果评价当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之间收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疾病患者154例,男95例,女59例,平均年龄37岁。所有病例中,间歇性跛行患者34例,下肢有静息痛症状的54例,足背部动脉搏动能力减退者36例,足趾缺血导致坏死12例,下肢外伤骨折后7例,有糖尿病史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MSCT检查。

1.2 诊断方法:采用西门子欢悦多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进行如下设置:120KV,300-400mA,螺距1.370,扫描速度0.8s/转。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过前臂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90-110mL,3.5mL/s。行扫描时,患者取仰卧姿势,小腿固定,足部先进入扫描区,扫描时间维持在30s左右[3]。扫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器,进行VR、MIP、CPR、AVA等多种处理得到相关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1.0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进行t值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MSCT下肢动脉成像可以将腹主动脉中下段及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胫腓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清晰的显现出来,动脉血管中有任何异常变化都可以直观的观察。154例患者中,有85位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狭窄,6例由于外伤导致的动脉栓塞,17例检查出有动脉瘤,大动脉炎7例,下肢搭桥术后10例,动脉静瘘11例,下肢动脉内支架术后3例,夹层3例,表现正常的12例。所有检查结果经过DSA、手术检查或临床检查证实,MSCT的检查结果非常成功。

3 讨论

准确的诊断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许多下肢动脉系统疾病,通过适当的支架或搭桥手术可以避免截肢。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MSCT检测方法,由于对患者病变部位能够进行非常精确的检查,并且结果得出速度较快,逐渐在临床应用上占据主要地位。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由于病变位置比较深入,动态感较强,普通的方法并不能够直观、确切的检测到病变部位,从而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5]。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则在临床应用中具备了非常多的优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各种不足,值得在临床应用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颖,代远斌,赖俊渝.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7):1200-1202

[2] 贾策,赵利斌,冯凯琳.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6):495-498

[3] 胡芸,金朝林,王翔.64层螺旋CT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1):1452-1454

[4] 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792-796

[5] 姜宝东,柳澄,于富华.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17-220

上一篇:浅谈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下一篇:10例ICU危重患者CRRT治疗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