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美感经验

时间:2022-09-12 04:35:22

探析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美感经验

摘要: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作为拓荒之作。分析朱光潜写作背景,并就书中重点内容集中进行梳理和说明,主要对本书前五章进行总结概括,并分析其核心理论:美感经验问题,从而更深入了解经过西方洗礼的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并分析美感经验论的创新性。

关键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感经验;核心理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文艺心理学》的创作背景与由来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1925年朱光潜留学英法德,其间,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并形成他文学批评的思想和理路,此间主要著述有《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等,其主要文艺美学思想在《文艺心理学》中有充分表现,这部写于1931 年《文艺心理学》堪称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首先,朱光潜在《作者自白》中说,这部书是作为大学讲稿之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理解本书的行文风格。《文艺心理学》的行文挥洒自如,文字平易通俗,既展现了作者高人一筹的文艺素养,也充分说明本书适合做讲稿的特点。

其次,朱光潜早年间接受正统的封建私塾教育,他就读的桐城中学,注重桐城派古文的学习,而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桐城派,提倡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与此同时,在若干大学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广泛积累的知识储备对朱光潜深入展开文艺心理学提供必要帮助。朱光潜能做到如朱自清所赞的“头头是道,有味的谈美的书”[1],以其博深的见解和广远的学养为后辈文艺研究者提供裨益和启发。

再次,朱光潜所处的时代背景,北洋军阀和专制时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无孔不入,因此《文艺心理学》也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启发民智和启蒙色彩的文艺理论著作。

二.《文艺心理学》核心理论――美感经验分析

从《文艺心理学》的章节体例来看,第一章到第八章是集中探讨审美活动中的美感经验问题,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则聚焦什么是美:分析美的对象和美的本质,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则关注艺术论:介绍艺术的起源,考察艺术的创作和归类艺术美的形态。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美论、艺术论离美学更近。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更适合以“美学”来命名,朱光潜也在“作者自白”中解释说:“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与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前五章分别从五个侧面对美感经验进行分析,第一章:直觉说。

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特点是意象的孤立绝缘。“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美的事物能在你心中呈现一幅有趣的画面,你的眼界在欣赏玩味的刹那,势必这种情境所占据,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而除它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暂时忘掉。这种在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美感经验。在这个经验中,心所以接触事物的是直觉,而物所以呈现于心的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距离说。此处作者提出了关于美感经验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那里借鉴而来。朱光潜很多例子和布洛的原始论文相似。布洛是为审美无利害说寻找论据,把“心理距离”即“对于经验的某种特殊的内心态度与看法[2]”,当作审美“静观才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朱光潜先生则把布洛的这种冲突观念以“移花接木”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融会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传统文艺实际到中国古代文论中。这是朱光潜西方学说的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朱光潜改良后的“心理距离”说也得到广泛流传。

距离说的要义在于,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所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3]”

克罗齐认为:人都有直觉能力,因而“人是天生的诗人[4]”。每当人直觉形象和意象时,他是一个“审美的人”,与“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关。朱光潜则认为这三者不可分割,只不过是人的三个面,审美的人这一面其实是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即在心理上与对象拉开一段距离来观照它。朱光潜用“距离说”去补充“直觉说”,,既引申了直觉说,也充实了距离说,使审美经验研究提升到一个更加完善的新层次。

第三章:移情说。讲物我同一,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这里更进一步阐明。

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外射作用,就是把我的知觉和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物具有某种“人格化的解释”。朱光潜对其进行批判,移情作用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另一方面又吸收外物的姿态和精神。

德国学者谷鲁斯提出“内摹仿”,即人在观赏外物时,用内心的意念活动去摹仿对方的姿态或运动。“最终将审美的个体直觉性和社会性结合联合起来,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沟通起来,使被克罗齐抽象化片面化了的‘直觉’说,重新回到整体生活之中。”[5]

第四章 ,美感经验与生理运动相关。在移情作用中,不但我们的情感移注于物,物的情趣移注于我,而且我们的“筋肉”“呼吸”等生理器官发生特殊的生理变化,似乎也模仿着运动,只是这种生理的模仿的运动大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这里感觉中的生理运动可称为“内模仿”,“内模仿”会影响美感经验。朱光潜区分美感与,并指出那些在看戏时最起劲、叫得最响的人们往往并没有把艺术当艺术看,得到是只是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第五章 在“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中,作者亦首先对这种混淆“”与“美感”的成见进行指正。并对迷途的现代学派和艺术作品的疑问进行分析。

三. 结语

整体而言,朱光潜美感经验论创新性有三:

(1) 前四章分别从“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即形成了直觉心理距离移情生理基础的推动关系。四者概念不再是孤立冰冷的概念,朱光潜将美感经验理论的四个部分贯通为相互连接的整体。

(2) 四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兼顾欣赏者和创作者的角度,既有文艺理论的论说,又有实验科学的证明。朱光潜融合西方美学思想于己用,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移花接木、西为中用的作品,说理透彻、脉络明晰,展示出作品吸纳西方美学理论后的中国化特色。

(3) 朱光潜 20 世纪早期的心理学美学成果,是以直觉――心理距离这一核心观念为主线建立起来。他以自身学识和切身经验去体察经典,以及探索中国20世纪美学现状,自由融贯中西美学,并成就其美学体系,从而成功的为艺术分析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依据和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主编:《美学译文》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克罗齐:《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陈文忠:《美学领域的中国学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年。

上一篇:宋代城市的街道沟渠管理 下一篇:《玩偶之家》中男性人物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