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封管方法对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时间:2022-09-12 04:03:28

两种封管方法对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脉冲式封管与普通式封管对于颈内静脉置管封管后再次应用时输液通畅的效果。 方法 观察组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脉冲式封管,每次静脉推注0.2 mL,暂停1 s,再推注0.2 mL,如此反复推注至完成封管。对照组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缓慢静脉推注封管。两组在封管时均采用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的正压封管,将活塞夹闭在颈内静脉置管的近端。比较两组封管后输液通畅的效果。 结果 两组封管效果,观察组颈内静脉置管针的堵管发生率远远小于对照组,且输液速度快于对照组。 结论 脉冲式封管对保护颈内静脉置管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式封管。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封管方法;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17-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早已成为尼龙针的换代产品,其因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留置在静脉内不易被穿破,且保留时间长等优点,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也因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反复穿刺,不仅可以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1],而且可减轻患者痛苦等诸多优点而逐渐成为临床主要输液工具。而颈内静脉置管是一条良好的安全的深静脉输液通路,在重症监护室临床工作中广泛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输液通道。在留置颈内静脉导管过程中,堵塞是常见的并发症,留置导管的时间越长,堵塞的可能性越大[2],所以怎样做好颈内静脉封管方法是保证输液通畅,有效延长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如果方法得当,既可延长置管时间,又能防止导管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堵管,静脉炎或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也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了时间。现将护理颈内静脉置管针两种不同封管方法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本科ICU住院治疗,并需长期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输液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94例,女106例,平均年龄56.8岁,人均输液量(2 500±500) mL,输液完毕后及时封管。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150例,两组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各组在性别、年龄、输液量、封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使用国内生产的益心达18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敷贴为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每周二、五消毒,更换敷贴。若发现透明敷料有松动、卷边或敷料下有气泡、水珠、渗血等情况,及时更换。

1.3 封管液的配制

用1支含12 500 U肝素,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配制成每毫升含50 U的肝素封管液,两组均抽取10 mL。

1.4 封管方法

对照组150例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U/mL)缓慢推注封管,观察组150例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脉冲式封管,每推注0.2 mL,暂停1 s ,再推注0.2 mL,如此反复推注至完成封管。对照组缓慢推注封管。两组在封管时均采用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的正压封管,将活塞夹闭在颈内静脉置管的近端。比较两组封管的效果。

1.5 观察项目及判定方法

每次输液时连接输液管,输液滴速>80滴/min时为通畅;若抽取导管出现间断回血或无回血、推注液体有阻力、拔出的颈内静脉导管针可见有血凝块、絮状物等为堵管。观察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堵管原因及通畅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比较后,观察组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U/mL)脉冲式封管方法更能明显的减少堵管发生率,提高输液通畅率,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见表1。

3 讨论

随着静脉穿刺技术不断的发展,在重症监护室内,深静脉置管已经成为化疗、胃肠外营养以及急危重患者抢救首选的输液治疗方法,也是建立监测血流动力学的一项重要通道。根据病情需要,医生经常给抢救失血性休克或严重体液不足的危重症患者,需要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患者,输注高浓度液体治疗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针输液可相对避免因穿刺不当发生气胸、液胸的危险,并且能达到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效果。所以怎样保证颈内静脉置管针的输液通畅情况,延长留置时间,尽可能的减少堵管的现象是笔者主要研究的问题。

经过分析,发生堵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药液输入的速度过慢致血液反流;(2)在输入血制品后未彻底冲管;(3)导管扭曲、导管尖端贴到血管壁;(4)输注的药物与上一组液体出现配伍禁忌;(5)全胃肠外营养引起管腔阻塞[3];(6)静脉封管方法不得当。

表1显示,两组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堵管例数和输液速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持续性缓慢静脉推注的冲管方法,匀速推注肝素液,吴双伟[4]研究,由于液体在圆管中缓慢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越靠近管壁流速越小,与管壁接触时流速为零,从而不能彻底清洗黏附在血管壁上的药物、血细胞等,若胸腔压力高,中心静脉压力高,使血液返流,血细胞附壁,或形成血凝块,导致输液速度减慢,甚至导管堵塞,从而缩短了留置时间。观察组采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脉冲式推注方法冲管,可以使冲管液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5],冲击管壁,有利于把导管内附壁的血液,残留在静脉导管内的药物等冲洗干净,减少导管内药物的滞留,防止下次用药可能出现的药物配伍禁忌所致的沉积物形成,并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在管壁上,且可吸附血管内皮表面负电荷,维护良好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加快血流速度,增加抗凝作用[6],减少局部静脉血栓形成,不易导致堵管;还可减少输液引起的并发症,保证输液通畅,输液速度可达110滴/min,为需要快速输血、补液,使用甘露醇降颅内压等抢救重症监护室内危重患者争取了时间,延长了导管留置的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因为导管不通所致重新穿刺带来的痛苦以及所增加的医疗费用。

所以,本科护理人员通常在输液前后,均采用10 mL肝素液脉冲式正压冲管方法。因此本着达到最长的留置时间、最佳输液效果的原则,认为在这两种封管方法中,选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最佳。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每天检查导管通畅程度,置管的局部皮肤情况,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正确的处理,延长导管留置时间[7]。长期使用肝素液封管的患者,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综上所述,不同的封管方法对颈内静脉堵管例数、输液速度、留置时间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用10 mL稀释肝素液(50 U/mL)脉冲式封管方法更能明显地减少堵管发生率,提高输液通畅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既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又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既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又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 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2]刘晶星,温娜,王海莲,等. 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2007,21(3B):661-664.

[3]陈香花,金奇红,赵林芳,等. 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09,8(1):58-59.

[4]吴双伟. 脉冲式封管法在静脉留置针输注营养液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6,21(23):36-37.

[5]舒辰慧. 物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

[6]饶庆华,姚丽珍,刘林凡,等.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效果的对比研究[J]. 新生儿科杂志,2001,16(3):130.

[7]赵爱玲. 深静脉置管的应用与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80-381.

(收稿日期:2012-03-20本文编辑:赵丽萍)

上一篇:蒙医本科专业生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