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元策略 完善个性发展

时间:2022-09-12 03:47:08

借助多元策略 完善个性发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学习过程,是学生个性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力图让儿童“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这些提法不难看出:新的课程标准,从人文的角度强调了对于儿童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确立了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终极价值的基本思路,以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与质量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力促学生个性的完善,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重要举措。今天,我就围绕自己曾组织引导的《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这一课,谈谈自己在品德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点滴做法。

一、激活教材,唤醒生命之意识

品德课程教材与其他读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我构建,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而教材只有被激活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因此,在开展品德学科活动时,应深入钻研教材,在尊重、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赋予教材以生命。就本课的教材内容安排来看,教学重点围绕“水”、“火”、“电”三个方面向学生强调:“安全第一”要谨记!

镜头1:在备课之前,我询问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偶然得知班上有一个小女孩因为车祸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来上学了,那次车祸还夺去了小女孩父亲的生命。我选择了这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车祸作为切入点展开内容,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例,激活了“生命最可贵”、“危险在哪里”“如何避免危险”等文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危险无处不在,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要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安排了来自伙伴身上发生的惨痛教训来展开话题,既有教师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也有用“危险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潜台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二、动态生成,欣赏生命之美好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总是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他们是课堂活力的象征。因此,课堂教学必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无法预先规定它。在实施教学预案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常常会偏离教师的“预设”,教师就应该考虑变化的实情,适时调整教学环节,灵活展开,促使教学动态的生成。

镜头2:在“危险在哪里”这一板块的教学中,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讲的是俩孩子在草垛子边放鞭炮,意在引导孩子发现在易燃物旁燃放烟花容易引发火灾。这时,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我请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

这一说,可是激起了轩然大波,在座的同学们都“哄”地笑出来,听课的老师也都窃窃私语起来,我看到发言的孩子慌了神。

“是吗?老师很想听你说说,我相信你这样说一定有你的理由!”

“大家看,图上的孩子点导火索的时候,手里用一支香作引子,这样人离烟火远了,就安全多啦!”

同样的一幅图,没想到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能解读到这样一种内含其中的意义,这是我备课时怎么都不会想到的。在肯定了这个孩子的看法后,我顺着这一点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春节时,我们常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烟花伤人事件,其实燃放不当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让危险走开呢?

马上有孩子提到,要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烟花爆竹,还要去指定的“烟花爆竹专卖店”购买……

当我与班上的其它孩子一起快乐地学习时,呈现的是健康、有活力的生命互动提高的美丽图画。然而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我,课堂上所有的教师、学生心中无不挂念那个在车祸中幸存的孩子。本来,她也可以和所有的伙伴一样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然而现在,车祸带给她的伤痛仍旧折磨着她。还有那些让“小果冻”夺去生命的同龄人,不幸溺水的小生命……所有真实的事件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一种 “爱惜生命”的道德体验,这样的体验,让每一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平安是福”的朴素哲理。

3、自主探究,领悟生命之艰辛

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共同开发教学内容中能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甚至搭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镜头3: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有磕磕碰碰,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事。也许从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还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能指导我们与“安全”为伍,远离危险。

在课上,我请大家回忆自己生活中曾遭遇过的危险,思考这些经历能让我们有什么收获?五分钟后,学生们纷纷结合自己的故事展开交流――

学生A为了炫耀自己的溜冰“绝活”,从三级楼梯上滑下,结果膝盖摔得鲜血直流,他给大家看了永远留在他膝盖上的伤疤,还劝告同学们千万不可为了面子不要安全。

学生B去池塘游泳,不幸滑入深水区,幸好有大人在场,呛了几口水,没有大碍,但他再也不会去不知深浅的地方戏水了,没有大人的陪同这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

学生C一边看电视一边削苹果,结果刀子划破了手指,她提醒同学们有时大意的举动会酿出苦果……

讨论交流的结果,让每一个都认识到这一点: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存在着很多危险,但有许多问题是我们可以避免发生的。课堂上,我请大家开展回忆,其实是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面对。

4、回归生活,实现生命之和谐

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仅仅靠课堂上的课本学习是不够的,只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理解,去感悟,才能逐步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成为真正勇敢的我。

在组织《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这一活动时,除了进行文本知识对话、讨论、反思外,我还安排了一个“火场大练兵”活动,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了动画,融进了“消防器具选择”、“火势不大时的逃生方法”、“火势凶猛时的正确自救”、“正确的结绳自救方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生命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要首先保存生命,保证生命之所需基本技能,教给学生一引起紧急求助和自救的基本方法,能让学生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有积极应付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我与学生在开展《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这一课的活动时,始终将“生命教育”渗透在整堂课的每一个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欣赏生命到领悟生命,再到探求和建构生命,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只有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认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达到个性的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2002(增刊)

2.《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李稚勇(人民教育)

3、《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李秀(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契约精神 第4期 下一篇:浅谈农村学校科学课实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