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的课堂才能高效

时间:2022-09-06 12:09:44

愉悦的课堂才能高效

愉悦,是一种内蕴着理性精神的、积极的个性情感体验,愉悦课堂是以重组教育生态为目标,以学生“自主思考、同伴互助”为学习方式,以“师生共同成长”为追求目标。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是切实转变教学方式的积极成果,也是达成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手段和催化剂,课堂上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爱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悦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还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应有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中的高效愉悦课堂。

怎样才能构建高效愉悦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教学时间分配。以往的课堂中往往存在着课堂低效或无效环节,如导入时间过长,小组活动无序、提出的问题无实际意义等等。一般来说复习和导入新课不超过5分钟、学习新课不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和课堂小结不超过15分钟,这样的安排就较好地限制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愉悦性。

二是关注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是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因素,新课改倡导课堂上的师生共同参与,倡导探究和合作,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主,倡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也是创造高效愉悦课堂的前提条件。

2、让学生动起手来,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占10%,听的占20%,看的占30%,说的占70%,做的占90%,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凡是自己努力能做到的事,都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做中创新。

3、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想,如果能做到让学生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营造高效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4、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器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创意,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出有实效的课件,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三是关注信息反馈。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愉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学习的信息进行反馈,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所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了解师生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所形成的合作关系的融洽度。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换设计方法,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拉近师生认知距离,消除交流障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愉悦课堂彻底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己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互助合作的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面互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培养了悦纳他人,包容汇通的良好性格,达到智商与情商比翼齐飞,知识和人格同步提升的目的。一个成功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愉悦的课堂,一个不时充满笑声的课堂,魏书生说:“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要让学生有笑声。”让笑声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

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时段中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并获得成功的愉悦。学生通过主体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生动活泼、高潮迭起的课堂学习中,享受激励的催化,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个性的张扬,得到人格的完善。

学生思维的活跃在课堂上不是处于独立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的、不断地激发之中,因此更增添了一种自我展示的和竞争的兴奋。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便可以在学生兴奋愉悦的状态中展开和完成了。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才会扬起自信的风帆,投入更大的热情到学习中去。让我们努力把课堂变得愉悦,并收到预设的效果。

上一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新课改后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