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塑造

时间:2022-02-22 05:53:08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塑造

语文是一门最为综合性、最为贴近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语言和文字知识,同时也会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快速增长、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形的关键阶段,这必然决定了初中语文课在教学中的特殊重要性。

传统语文课教学以“老师照书本教、学生照老师学”为基本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了不利影响。现代语文课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初中学生的特殊阶段性特征和心智成长历程,在教学中积极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一、 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与功能分析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从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即必须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主体而非被动客体,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种交互式的双边乃至多边活动;第二,一切方式、方法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第三,教育的落脚点在于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一系列的角色转换: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老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老师;由命令主导型老师到指导帮助型老师;由被动阐释、执行型老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性老师。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顺应了我国目前提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将会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参与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必然会随着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良好的课堂互动,将会使学生加深记忆、深刻理会课文内容以及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其次,将会提升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许多研究和调查也表明,加强兴趣培养是提高学生成绩最为快速的方法。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并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语文课更是如此,培养起学生对阅读和抒发感情的兴趣,更会持之以恒的学习下去。正如陶行之所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二、目前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

在目前的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极为严重。无论在教师教学理念上还是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上都存在很大欠缺:

一方面,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

在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上,认为教学价值主要存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归属上表现为关注社会价值还是关注个人价值;二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还是关注整体素质价值。因此,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是指由于学校教育缺乏相对独立性,片面强调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从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集中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据调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中,85%的教案都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仅有很少的老师教案涵盖传授技巧能力、思维方法训练。而教育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统帅、制约、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案教具和教学计划的根据。教学目标的主体性缺失,必然会在基础上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片面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也是必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内容与方式上。

社会学家通过对课堂语言的分析,总结出了教室言语的会话构造特征,即教室言语由提问―回答―反馈(缩写“I-R-F”)三要素构成。而提问由谁来主导,反馈由谁来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活动情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环节都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有人对我国中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行为次数占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的93.8%,而学生提问、异议比重分别为1.7%和2.7% 。而学生积极提问既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在发问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有关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可惜的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帮助学生形成提问的学习习惯。

三、提升语文教师能力,塑造学生主体性地位

导致这一现状的出现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也有制度政策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和测评模式在整体上是传统型的,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最近不断的在试点、改革,期望以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还有一段长期而艰难的路,是一个不断创造条件、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要解决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问题,必须先从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着手:

第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改进教育观念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根本和前提,要想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更要关注教育的个人价值与意义;在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第二、采用差异化对待、兴趣点寻找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其有生具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差异化对待、兴趣点寻找的具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者在活动中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表现在学习的风格、方式上。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他色的学习策略学习倾向。例如杰罗姆卡根(Jerom Kagan)经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有些学生直觉与思维的方式以冲动为特征,有些学生则以反思为特征。冲动型的学生决断快、思考性差,而反思性的学生决断速度慢、思考缜密;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反思型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而冲动型的学习成绩较差。这就是由学习风格所导致的,要想挖掘其潜能以激发其主体性,必须对症下药。让冲动型的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知道,桑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细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地、细心地学习和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另外,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兴趣出发激起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也是非常奏效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去负担。” 学生个人自发的“自我卷入”活动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一个人专心致志于奖励很少的业余爱好(如无线电的修理或组装),或者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课余解题活动,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卷入。进入自我卷入境界的学生孜孜以求的是解决智力难题和现实困难,这时他的大脑已经摆脱了外界的一切干扰,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下去。为了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达到这种“自我卷入”的境界,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暗示”这一有效武器。在具体的教学或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出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某些可选择的观点或假设。通过暗示,教师创造了一种情景和气氛,在这种情景和气氛中,主动性和概念来自于学生自身,而教师则利用学生的贡献进一步激发评论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上一篇:幼儿英语教育与简笔画的结合 下一篇:初三学生怎样学习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