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肌内注射维生素K1致局部过敏反应及其处理体会

时间:2022-09-12 02:25:40

1例肌内注射维生素K1致局部过敏反应及其处理体会

【摘要】 维生素K1是临床常用的止血剂,多用于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的防治。但曾有注射维生素K1后引起迟发性局部过敏反应,也有临床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1致死亡的报道。因此,为提高临床医师应用Vit K1过敏反应的警惕性。现将本院耳鼻喉科1例肌内注射维生素K1后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处理方法及效果报告,务必在使用维生素K1前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掌握处理原则、护理要点,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及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 维生素K1 ; 过敏反应;肌内注射

维生素K1是临床常用的止血剂,多用于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的防治。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止血药,曾有关于临床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1致死亡的报道。现将本院耳鼻喉科1例肌内注射维生素K1后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处理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 病案摘要

患者女 ,53岁 ,因起床后口腔间断吐鲜血半小时,于2009年2月13日到本院耳鼻喉科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扁桃体自发性出血”。采用多尼尔等离子消融止血+缝合术,术后1 h仍有渗血,再给予射频及高频电刀止血,并给予注射维生素K1(厂家: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河南省新郑市人民中路6号,批号:0809171)10 mg /1支肌内注射。

用药后第3天臀部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结节,如黄豆样大小,微痒, 12 d后局部出现明显红斑,直经约3 cm×5 cm大小,皮温高、有压痛,伴瘙痒,未引起注意亦未作任何处理。

25 d后,注射区皮肤红、肿胀逐渐增大,高出皮肤表面呈橘皮样改变,红斑约11 cm×18 cm大小,触及硬而粗糙,无肿块,伴有灼热,奇痒难耐,在运动后血流加快时痒甚,因瘙痒难忍,手抓伤表皮出现少许渗出物。自用“神灯”照射, 3次/d,每次30~40 min,当时局部热、痛感、瘙痒症状有所缓解,但表面皮肤色泽加深,渗出物增多,患侧颌下淋巴结肿痛。因红斑逐天扩大成片块状,红肿、热、痛加重,影响侧卧,患者又到皮肤科就诊,诊断:药物(维生素K1)过敏性皮炎。药物过敏史:曾有ATP、肌苷过敏史。

2 治疗经过

①冰敷:4~5次/d,每次10~20 min;②3%硼酸溶液湿敷;③口服:扑尔敏8 mg /d,红霉素 0.25 g /次,4次/d, 治疗后2 d红斑热、疼痛略有减轻,患处皮肤呈干桔皮状,并出现脱皮,伴色泽沉着、加深,为深玫瑰红,而且在其周边又有一圈新发的红肿环,明显突出皮肤表面,瘙痒更重;给予口服“地塞米松”片1.5 mg/次,2次/d,2 d后逐渐减量,同时服“开瑞坦”1粒/日,共5 d。

经治疗5 d,红、肿、瘙痒逐渐消退,颜色暗淡,维持了10 d,在原红肿斑块周边又出现新的过敏圈,呈淡红色点状,微痒。因而,加大“地塞米松”片4.5 mg/d,(4 d后逐渐减量),“开瑞坦”1粒/日,“复方甘油酸苷片”3片,3次/d,经上述措施再治疗10 d,患者局部皮肤肿胀,灼热、痒等,症状又有所减轻。停药3 d后,病情又出现反跳现象,在消退红斑的周围再次出现新的过敏圈,呈淡红色点状,微痒,皮肤色泽逐渐加深。而后改用“泼尼松片”冲击疗法,40 mg(8片)/次,晨7~8点时服药,至患者局部皮肤明显消肿,灼热、痒等症状消失,即8 d后逐渐减量再维持10 d。患者表层皮肤脱屑,颜色恢复正常,痊愈,随访情况良好。

3 经验与体会

3.1 未能及早做出过敏反应诊断 维生素K1作为一种临床常用药物,具有促进肝脏内凝血因子合成而促进凝血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患者的防治用药。但其所导致的过敏反应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1]。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多数发生于注射后2 周左右,试验呈典型的迟发性过敏反应, 提示为免疫反应所致,由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与用药时间间隔较长,易误诊。本例在注射后3 d,已出现轻微的局部反应,但一直未引起注意,直至注射后25 d,注射区出现皮肤红、肿胀逐渐增大,高出皮肤表而呈橘皮样改变,红斑直径11×18 cm大小时,才意识到可能是维生素K1过敏,进行抗过敏治疗。

3.2 在炎症早期错误使用“神灯”照射。神灯有热敷的功能,可使局部肌肉松驰,血管扩张,有消炎、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当热传到皮肤内血液时,就会很快将热传送到身体的其它各部分,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内氧的含量增加,机体代谢率也随之加快,因而能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临床上,热疗多用于伤害的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本例早期出现明显的红肿痛热,提示伤害处于急性期,患处有血液循环不良、感觉异常、局部体温明显高等情,因此,此时不要使用热敷,早期使用“神灯”照射方法是错误的。

3.3 冰敷的时间掌握不好 冰敷的原理:红肿是因为组织液多了,冰敷可促进组织液回流,收缩毛细血管,使血流减少,减轻局部充血,缺氧状况改善从而防止坏死,抑制感觉神经,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有降温、止血、镇痛和消肿的作用。因而降低组织新陈代谢率,抑制炎性反应。

正常的冰敷时间10~30 min/次。由于患者治病心切,有意加长冰敷的时间和次数,使局部皮肤出现深紫红色的斑块,高度肿胀,同时在原斑块的外周又出现新水肿斑,是因为冰敷所导致早期的生理效应是血管收缩,紧接着出现的是缺血效应,直接影响局部组织的供氧和其它营养物资输送,将进入局部组织坏死的前驱。所以长时间的冰敷不仅是危险,而且会使冰敷的效应降低,所以应严格地控制冰敷时间。

3.4 激素使用不规范 早期用药量不足,该患者为医务人员,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擅自过早减量、停药(激素),造成激素反跳现象。后经皮肤科医生说服,按照糖皮质激素的用药原则 ,如:大剂量冲击治疗,1次/d,在早晨78时给药。总之, 用皮质激素之前, 必须全面了解病情, 估计用激素后对患者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严格掌握激素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药量、 撤药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 使激素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降到最低水平是关键。

引起维生素K1过敏反应机理不明。本例为扁桃体自发性出血,医生给予等离子、射频、明胶海绵压迫及缝合止血,是否可能与手术创伤造成T细胞损伤,由此产生抗原结合因子(ABF)使肥大细胞(MC)被激活,然后释放5羟色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间形成裂隙,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致T细胞进入组织。组织一旦被T细胞因子致敏,当用特异性抗原Vit K1,注射剂攻击时则引起诸多皮肤反应[2]。

临床应用Vit K1之前须询问过敏史,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掌握处理原则、护理要点,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及不必要的纠纷,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李孜,付平,周莉,等. 肌肉注射维生素K1过敏的临床证据.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8):641.

[2] 关晓华,项素英,冯忠幸.维生素K1所致皮肤反应9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8(2):131.

上一篇:肺隔离症1例病例分析 下一篇:闭孔疝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