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之“踵”

时间:2022-09-12 01:06:33

“重市场,轻奶源”是我国乳制品行业三聚氰胺事件屡屡发生的主要根源。

2001-2008年我国乳制品进口态势相对平稳,年均进口量为30.5万吨,年均增长率仅为8.7%。但2008年9月,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门”爆发后,国产乳制品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22家主流乳企身陷漩涡中心,多年来“不温不火”的乳制品进口局面由此被打破。据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后,4-6成的国内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国产各类乳制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为青睐进口乳制品。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特别是国产乳制品快速让渡的市场空间,为进口乳制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洞开先机。

进口势头再高涨

在国家系列政策扶持下,经历1年多的整顿与恢复,就在我国乳制品行业浴火重生逐步走出低谷之际,国内“三聚氰胺问题”又卷土重来。 陕西、上海、山东等地个别乳品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标乳制品事件再度被曝光,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再度受到打击,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不减。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口乳制品25万吨,在2009年同期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30.4%,价值6.4亿美元,同比激增81.5%。其中,继去年12月我国乳制品单月进口量首次超过6万吨后,今年1月份单月进口量再度逼近7万吨,3月份进口量则以 7万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4月份,随着国内产奶旺季的到来,乳制品进口量出现季节性回落,但依然维持在5.9万吨的高位,同比增长16.6%。至此,我国乳制品月度进口量已连续22个月保持同比增长,进口乳制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大肆扩张依然未现回头之势。

进口价格扶摇直上

新西兰是我国最大的乳制品进口来源地。近期,新西兰遭遇大旱,牛奶产量出现下降:北岛、丰盛湾和奥克兰南部地区牛奶日产量分别下降29%、3.1%和6.5%。受此影响,控制全球乳品贸易1/3的新西兰最品企业恒天然(Fonterra)乳业宣布把2009-2010年度的乳固体预计收购价格提高40澳分,达到6.1澳元/千克。此外,我国乳制品进口第2大来源地、占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约20%的美国,也预计2010年牛奶将减产0.2%;欧盟是我国乳制品进口第3大来源地,占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15%,去年欧洲冬天较往年寒冷,牛奶产量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乳制品供需状况正逐步向供给略有不足的方向演进,推动乳制品价格连续走高。去年9月份以后,我国乳制品进口平均价格一路上扬,至今年4月份,已连续第7个月呈现环比上升,达到2670.4美元/吨,为2008年7月以来月度进口平均价格最高点,同比上涨幅度高达70.4%。今年前4个月,各类主要品种进口平均价格均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奶粉进口平均价格为3132.5美元/吨,同比上涨18.9%;乳清进口平均价格为1277.4美元/吨,上涨35.9%;奶油和黄油进口平均价格分别为2871.7美元/吨和3485.4美元/吨,分别上涨23.2%和50.3%。

外资 “攻城略地”

目前,我国乳制品人均年消费量虽已提高至25公斤,但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公斤的1/2强,距离发达国家人均100公斤的年消费量更是差距明显。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达到3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2大市场,2010年则有望上升为第1大市场。即便没有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乳制品市场强大的增长潜力也是一块足以令外资垂涎的“大蛋糕”,国际排名前20位的乳企目前已全部进入中国。

借三聚氰胺事件推力,洋奶粉在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中高档奶粉市场的占有率由2008年初的70%激增至约85%左右。由于净利润超过10%的中高端市场基本为进口品牌垄断,本土企业只能在净利润只有2%-3%的中低档市场鏖战。而且,从2008年起,洋奶粉开始通过简化包装或者缩小容量的手法开始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依托强大的资金、渠道和营销手段,洋奶粉在中端市场所占的比例也提高至25%到30%左右。此外,外资品牌不仅在品牌线上细分低端产品,而且已经意识到县乡市场的重要性,开始运作曾经是国产奶粉主战场的二三线市场,在河北、河南、苏浙一带,乡村的外资奶粉接受度甚至超过了国产奶粉。

洋奶粉在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的同时,也控制了国内市场价格的主导权。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不到2年的时间里,洋奶粉整体的提价幅度在30%―50%。今年3月份,外资品牌奶粉再度集体上调售价,平均价格涨幅为10%。

与此同时,在固守奶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外资企业又将利润高的液态奶市场锁定为新的抢占目标。而且,国内乳品企业也日益成为外资巨头的收购目标。外资巨头长驱直入,未来我国乳制品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本土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今年1季度,我国乳制品企业亏损面为25%,较上季度扩大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合计亏损3.8亿元,比上季度增加0.1亿元。

奶农求生艰难

比本土乳制品加工企业生存状况更为艰难的是国内奶农。目前,我国国内原料奶供应仍以散户为主。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产奶制品滞销导致原料一度过剩,许多地区出现大量宰杀奶牛的情况,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宰杀超过200万头奶牛。今年以来,受冻害、沙尘暴、干旱等恶劣天气影响,部分地区发生疫病导致奶农产生恐慌心理,加速淘汰奶牛,个别地区存栏又出现下降,国内上游原料奶供应出现紧张局面。此外,今年1季度乳业下游销售市场加速复苏,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紧张状况,我国国内主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自去年9月份起也开始连续上涨,至今年2月份达到2.73元/公斤。相对于国产原料奶,进口原料奶仍具有价格优势,国内奶粉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被迫放弃使用国内原料奶。

此外,上游玉米、苜蓿等奶牛饲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今年1季度,国内玉米价格的平均涨幅高达23%,大大超过同期原料奶的上涨水平。饲料价格整体上涨的幅度也超过原料奶的上涨幅度,成本上升进一步蚕食奶农的利润空间。同时,受原料奶价格走高的诱惑,国内各品公司加大牧场建设力度,奶牛进口出现大幅增长。统计显示,今年1季度,全国进口种牛29138头,同比增长15倍,已接近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的3/4。不少乳品公司要求奶站最低收奶量为1.5-2吨,加之产业链利益链失衡,规模牧场的高歌猛进更加剧了散户奶农的黯然离场。

多重压力下,国内奶农在盈亏临界点上苦苦挣扎,养殖积极性严重受挫。据悉,山东、黑龙江等地部分散户开始退出奶牛养殖业。奶农利益受损和过快退出,将影响整个行业的稳定,最终会伤及我国乳业及畜牧业的复苏与发展。

乳业复苏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我国乳业开始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1季度,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连续3个季度回暖,达到98.1,比去年同期提高1.6点,乳制品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已基本恢复至三聚氰胺事件前水平。然而,整个乳制品行业面临的困境仍然很多,遭遇重创的消费者信心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三聚氰胺事件后,不仅国内销量受到影响,“中国乳品”的国际形象也受到冲击。当年我国乳制品出口量就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09年出口量同比降幅则由上年的10.4%急剧扩大至69.5%,年出口量已倒退回2000年以前水平。今年前4个月我国乳制品出口量仍延续下降走势,仅出口1.2万吨,同比下降18.7%。

日前,卫生部公布了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和检验方法标准49项,基本解决了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尤其将三聚氰胺的添加由“限量”改为“零”,显示了国家保障乳制品行业安全的决心。唯有加强对国内乳制品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加大对国内乳品产业链的整合与保护力度,才能重建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国产乳制品才能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上一篇:中医药瑰宝世界绽放 下一篇:山雨欲来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