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地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三叶虫化石的新发现及意义

时间:2022-09-12 12:23:48

水江地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三叶虫化石的新发现及意义

摘要:近期在渝东南水江地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首次发现了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化石,填补了渝东南地区碳酸岩型二叠系中统地层的三叶虫化石空白。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类别,提高了该区二叠系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叠系、古生物化石、三叶虫、栖霞组、水江

Abstract: Recently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water region in the Permian Qixia group has been found the first Philip bug class (Proetida) cottonwood insect fossil, filling the blank of carbonate rock type of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three-blade insect fossil. This discovery, greatly enriched the ancient fossil categories, improved the Permian strata in the research degree, and in the division of strata contrast, paleontology, lithofacies-paleogeographic, had the important meanings.

• Key Words: Permian, fossil specimens, trilobita, Qixia group, water

渝东南地区的二叠系研究程度一直较低,对其认识主要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04年起至今,笔者一直在该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在水江地区的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首次发现了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化石,为该区二叠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区域地质

水江位于重庆东南部,大地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金佛山穹褶束与武隆凹褶束之结合部。区内构造定形于印支――燕山期,喜玛拉雅山期仍有活动,以地台盖层浅层褶皱构造为主。构造形迹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线状褶皱带,以及伴生断裂,总体走向与四川盆地边缘趋于一致,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褶皱构造在一定深度减弱。

本区内以沉积地层为主,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不发育。除二叠系下统、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及志留系上统地层缺失外,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至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均有出露。第四系零星分布,呈角度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二、岩石地层

三叶虫化石见于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部(图1),该组主要为一套正常盐度低能静水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厚约85m,与上覆茅口组、下伏梁山组

图1水江地区栖霞组柱状图

均呈整合接触。栖霞组按岩性可分为2个岩性段:一段上部为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中下部一般有一层0~2m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构造劈理较发育,劈理间常充填方解石细脉,并具小揉皱和挠曲现象;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与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互层,具眼球状构造,厚约16 m。二段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层间夹少量灰黑色薄层不规则状沥青质生物屑灰岩,具瘤状构造,含少许燧石结核;该岩组生物化石常见有腕足、瓣鳃、有孔虫、介形虫、腹足与少量苔藓虫、海百合茎、棘皮等;厚约69m。

三、化石资料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果显示,该岩组常见生物化石主要有:腕足、瓣鳃、有孔虫、介形虫、腹足与少量苔藓虫、海百合茎、棘皮等。此后,该区二叠系调查研究一直没有再取得明显的进展。后来涉及该区二叠系的各项工作,这些化石都是论述与研究的主要依据。

2004年来,笔者一直在该区从事矿产勘查工作,于2010年7月首次在水江地区的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中部发现了三叶虫化石。经研究鉴定,为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照片1),由于化石仅见其尾翼,故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属,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对其进行具体的发掘研究。

照片1 菲利普虫类三叶虫实物图

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渝东南地区二叠系地层古生物门类。但该古生物化石保存不佳,仅见三叶虫尾部,显示了该化石有可能经过搬运沉积、异地保存。由于工作性质的制约,未对该区古生物化石有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四、地质意义

古生物是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水江地区的三叶虫化石空白,丰富了该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的古生物化石门类,是该区地层研究的重要进展,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地层的研究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渝东南二叠系虽出露较广,但其研究程度不高。通过近期在该区开展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其中,在水江地区新发现的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化石,填补了该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的三叶虫化石空白,丰富了栖霞组地层的古生物化石门类,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地层的研究程度,对该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南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重庆: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1980

作者简介:

陈林华:男,毕业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地质矿产工程师。

杨 波 :男,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项目,水工环工程师。

上一篇:怎样让学困生爱上学习 下一篇:枞阳县城防洪工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