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章程执行中的现实瓶颈与理念突破

时间:2022-09-12 12:07:55

中小学章程执行中的现实瓶颈与理念突破

[摘要]中小学校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加有效执行学校章程,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章程是指导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每所学校都会碰到不同问题,文章以剖析现实问题为基础,提出构建规范、创新、依法治校、共建四种理念,以探寻适合各学校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学校章程;执行瓶颈;理念突破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1-0014-04

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政策制定的学校一级法规,是一所学校依法办校、明确校内权责分配、深化学校改革的根本准则。章程的有效实施,影响学校发展及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在科学制定本校章程的基础上,按照章程对学校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学校管理的新模式。重视中小学章程的建设、有效执行学校章程,对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章程执行中的现实瓶颈

从制定学校章程、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到科学执行、形成共建氛围,再到学校自主发展,此三者在中小学章程执行中组成一个逐渐递进、由点到面、从短期见效到长期有效的过程。在学校执行章程过程中,各学校受不同因素的制约,产生不同的困境和问题,只有抓住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并以把握学校管理规律为前提,规范中小学章程文本,以科学理性执行章程为突破口,才能探寻出更好的章程执行途径。

(一)有些中小学章程制定不规范

完备的学校章程是一切执行工作的前提。章程制定不规范体现在其文本上,主要包括内容要素的不完整和形式的不达标。

内容要素不完整。章程作为学校指导性文件,内容要素包括总则、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职工职责及权利、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多项内容,但是一些学校的章程从构成要素上就没有达到完备,使得后续实施无从谈起。

文本形式不达标。章程作为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对撰写格式及文字表述有一定要求,由于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加上培训、指导不足,不少学校章程起草人员往往从原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中析出文本条目,直接沿用,导致学校章程与学校规章制度几无差别。章程的呈现形式要明晰,语言要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一些学校章程,表达口语化,语序不通,含义不明。

(二)部分中小学章程执行不得力

有章可依是有效执行学校章程的实质前提,但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发挥章程效力取决于执行方式。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章程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发号施令”的手段,要求学校达到“一校一章程”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个别地区的教育督导部门在学校章程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指导与监督不力,使教育行政部门所发挥的“外推力”减弱。

在“外推力”的作用下,需要每所学校在执行章程的过程中拥有“内生力”。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是不可否认校长负责制容易导致某些校长专权,很多学校尤其规模小的学校仍实行“人治”管理模式,这种行为与依法治校精神相违背,更与严格执行中小学章程的理念相悖。学校章程的执行过程受限于校长的管理理念、教师参与程度、与家校联系情况等因素,这些“内生因素”缺失,使章程有效执行成为空头支票。在执行章程的方式上,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只是简单传达上级意见,缺乏内部再生力,未能很好地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执行章程沦为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任务,以及对检查的应付。

(三)个别学校章程制定随意,评估草率

在制定、实施、评估章程等一系列环节中应遵循科学、严谨、民主的原则。在一些学校,章程制定随意,实施过程形式化,评估草率。一些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学校章程建设,以自身意愿为核心,缺乏科学民主精神,在制定章程中具有随意性,使章程的实际效果不能得以实现。执行过程中,管理者更是“拍脑袋”办事,无视章程的规定,使评估过程草率了事。

(四)一些中小学缺乏学习与协作意识

部分中小学的章程已经非常成熟,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学校章程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症结恰恰在于学校局限于内部发展,缺乏协作意识,没有意识到借鉴和学习优质学校章程实践成果对本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固步自封。同时章程建设的校际交流平台缺失也是导致学校之间无法实现充分沟通共享的客观原因。

学校间的交流与共享为提高章程执行能力提供了机遇,学校管理者在通过对本校章程建设与实施的汇报、互相指出亮点与问题,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不足,得到启发。这不仅有利于改进本校的薄弱环节,更利于帮助地区中的薄弱学校。交流与共享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校际联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章程建设,这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学章程执行理念的突破

面对章程执行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执行理念是学校章程有效执行的保证,在执行学校章程的过程中应全面形成“规范―创新―依法治校―共建”的理念,并将这四种理念融合到章程执行的实践中。

(一)规范理念是前提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学校管理者对中小学章程认识的不到位,使章程执行程序混乱。有效执行中小学章程,做到“有章可依、持章必严、违章必究”,规范理念是前提。

首先,规范章程文本内容及形式。中小学章程结构规范、形式合理、语义标准,遵从教育发展规律,才能使管理者依法治校,科学治校。

其次,加强指导与监督意识。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校长及教职工专业素养的培训,定期对校长、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评估,使他们自觉形成“依法治校、科学民主治校”的理念。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方式上应加强对学校在学校章程制定、学校章程执行、学校章程评估等各个阶段的指导。地区教育督导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章程各个环节的督导,丰富督导方式,加强对学校的服务和引导意识。

最后,章程设计需反映我方诉求,需多方利益者共同参与。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章程的制定、执行、修订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校治理进行理性设计,更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听到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声音的表达,看到师生的成长诉求。

学校在多方利益者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一个愿景,依靠学校这个大舞台,形成学校管理者“善管”、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家长“乐和”的局面,从而促进学校成长。

(二)创新理念是动力

创新是推动事物运作的动力,面对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够得力地解决自身面对的困境与问题。学校在有章可依、寻求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创新性地体现学校章程的建设成为主要课题。在执行章程过程中,学校章程应依靠当地文化背景、学校发展历程、师生发展的需求要素凸显学校特色。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提出建立“高品位、高质量、具有中国精神和国际胸怀”的中学。在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理念是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发展新模式的重要途径。

学校章程有效执行的创新理念离不开对本校章程实践的自我反思与“再学习”。“再学习”,即把既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过程与结果总结经验,从而使原有知识得到更新升级、使运用知识的技能得到提高。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章程的“再学习”,有助于提高章程实施技能,章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能被发现问题,这个过程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权利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对实施过程的改良讨论中来。在保证普通学生及教师对章程提修改意见的渠道畅通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校章程“再学习”,使定期修订学校章程成为常态化的学校管理建设活动。

(三)依法治校理念是依据

执行学校章程应落实在学校形成法治意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能够依法治校。在推进学校章程的建设中,依法治校理念应表现在执行主体的法治精神、执行过程权力的合法运用及执行后监督评估的依法进行这三个方面,

首先,加强执行主体的法治精神。章程执行的主体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相关人士共同构成,在执行章程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需求和活动特征,但只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校长要发扬主动依法治校的精神,尊重教师、学生的参与主体角色,更应与政府、社会、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联系,充分发挥法治精神使执行方式更得力。

其次,执行过程需依规章进行。中小学章程作为学校治理的规章,通过明确教职工权利与义务,形成合理协同的运行机制,确保执行方式依规章进行,依法律执行,以此凝聚学校力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最后,执行评估需依法进行。判断学校章程合理合法性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对各个学校章程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客观地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促进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共建理念是重点

学校章程的共建不仅是学校内部齐心协力地执行章程,也应是在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助。共建理念能够提高学校章程执行凝聚力,学校章程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有效工具,通常需要提高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学校的认同感才可有效实施。北京十一学校在章程执行中实行分权治理结构,以此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执行中,“教代会”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让公共声音参与到学校治理中,进而激发办学活力。

面对时展新趋势,学校需要构建新的治理理念,校长应有更深的教育情怀,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努力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中西部地区,同区域内学校发展水乎相近,且资源有限,共建学校章程使区域间学校共同发展成为可能。建立区域共建小组、制定区域学校章程范本等活动都是共建理论的实践。

学校章程的共建理念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校际交流并不意味着区域间学校同化,而是对自身发展的“再审视”,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带着“为我所用”的目的主动交流合作。因此,中小学校长应当主动对话、积极合作,构建学校成长共同体,落实校际章程建设合作。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对中小学的学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牢牢把握住这条主线,制定优质的学校章程,高效地执行学校章程,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学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明确权责,依法治校、依章办学,努力规范执行方式,积极共享学校发展果实,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学校特色,依法治校,以更好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上一篇:“五面镜子”:校长治校方略纵横谈 下一篇:挖掘文本素材,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