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本色教语文

时间:2022-09-12 11:35:38

真情本色教语文

我们要真正享受到和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的轻松和快乐,应该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应该是“卷舒开合任天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后,我似乎找到了师生和文本之间情感共鸣的关键点,触及了语文教学的灵魂,那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感受和实际出发,一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为目标。我的理解是“抓住灵魂,真情本色”。

一、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是第一位的,文学是人学,感受作品的形象是基础,最初的情感体验是前提,情感共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当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和助手。

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内容多,渠道广,他们非常聪明,非常有主见,有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历,有接近于大人甚至超过大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作为教者,应该从学生最想说的话题引入,如:“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故事可信吗?”“你读懂了什么呢?”“你最感动的人物或事物具有什么特点,你被什么感动?”“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文字,你曾有过什么类似的经历或情感体验?”“你最不明白的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是什么?”……由于一切都从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出发,所以学生往往说得非常好,既把握了原文,又潜移默化地学到课文中的一些技巧。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让学生自己谈共鸣,谈感想,谈收获,至于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知识在谈笑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有所感悟。记得当学生谈到“捕鸟”时气氛非常热烈,因为他们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既然他们喜欢说,那就索性让他们说个够。有的说自己用竹匾捕过鸟,有的说自己用丝网逮过鸟,还有的说用弹弓打过鸟……学生说他们成功捕获鸟儿的次数并不多,但是这些经历很难忘和快乐,顺其自然,他们由己及人,知道了闰土他们很聪明灵巧,很快乐。

学习《一面》,学生体会到了“我”与“偶像”有幸见上

一面的激动,有感于文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自己在公共汽车上曾看到一个穿绿色外套的苗条姑娘主动给一位老人让座,而且神态非常平静。还有的学生说:“在上火车时,一位哥哥主动替我拎行李,还帮我放行李箱,我非常难忘他的样子……”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应当是学生最迫切需要达到的

在教学《人琴俱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学生最迫切想知道的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子猷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亡呢?

②他得知死讯后,“不悲”,“不哭”,是否有悖情理,怎么还说兄弟情深?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资料,作一番有价值的探究。一是子猷当时身体病重,无力痛哭;二是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从“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同时他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猷很悲痛,还是要强自抑制。我觉得探究还不够,又提了一个问题:“文学作品中表现某人悲伤,就一定有哭声吗?”学生描述曾经看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细节,最后得出结论“小悲可言,大悲心碎”,这样写更细腻,更真实。

③琴为何“不调”?他为何要“掷琴”?文学作品中你还看到其他寄托感情的道具吗?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是本文最能提升学生境界和水平的,非常有价值。

我们要“真心真意学语文”,真心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学生真的理解了吗?学生对这个知识感兴趣吗?学生这堂课真的有收获吗?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就真心实意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都很悲愤,你认为有必要吗?改说德国话有何不好呢?”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大家明确:改变语言,听凭他国指挥,失去自己的文化,失去自己的尊严、人格和国格,意味着失败和屈辱。所以小说的主人公有头脑,有民族自尊心,有志气,这种不甘奴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需要人文情感价值的升华,需要语文综合能力的纵深发展,也需要语文知识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的训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实际需要,力争高屋建瓴,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我帮助学生总结出学习课文的三大问题和六个学习步骤、记叙文的主题词、常见诗歌的八种思想感情、诗歌借景抒情的几种方式、托物抒情的一般方法、常见的六种开头方法、记叙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议论的几种结合方式,等等。

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往往就是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最值得探究的、最富有个性的,有人称它为“价值点”。这个“价值点”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是一致的,总之是对提高学生能力最有效的。

三、尊重学生的心理,教学方法应当用学生最乐于接受、最简单方便的

记得欣赏泰戈尔的诗歌时,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我刚读好第一首,学生竟然都鼓起了掌,那一刻,我很自豪。那天,我对泰戈尔的诗歌分析很少,讲得也少,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朗读指导上,用朗读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学生兴趣盎然,读得好的急于表现自己,展示才华,读得差的也跃跃欲试。虽然教学环节不多,教学手段简单,但课堂思路清晰,中心突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的理解、朗读等能力切实得到了训练。

教学《端午日》,我灵机一动,把教室里的四个大组组成了四艘“龙舟”,让他们模拟表演赛龙舟,看哪个组合作最成功。领头的、桨手、锣鼓手等都一一明确,表演完了,再让学生模拟记者分别采访各个角色,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运用文中的语言。教学《山中访友》,根据本课拟人手法和学生想象力丰富、追求新奇的特点,我让学生分别模拟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条溪流、一棵树、一座桥,反过来也向作者倾诉衷肠。对于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很喜欢。

古人特别重视背诵,背诵虽然简单,但真正用得好的还是古代人,我们却经常轻视它。我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背诵比赛,背诵其实是学习语文效率很高的方法。与背诵一样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有仿写、补写、整理归类、记读书笔记、列提纲、画画、唱歌、表演、编剧、竞赛等。教师直接示范和讲解,使出真功夫,献出真感情,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如提供给学生一些辅助资料,或富有文采激情地讲故事,或自己带头仿写、创作等。我常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介绍,学生很感兴趣,都很喜欢语文课,更喜欢上了看文学作品。此外,还有一个最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分组竞赛法,我几乎每堂课都用,学生既快乐又紧张。

把最简单的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招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适当,用得到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上一篇:将分组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下一篇:为什么古代文学家喜欢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