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的范儿

时间:2022-09-12 10:59:06

那年在绍兴乡间闲逛,在一个城隍庙里发现成堆的锄、杈、纺车、独轮车。看庙人说,镇上人有了钱,家家买了商品房,闲置的家伙没处放,情感上又难割舍,就纷纷送到庙里来了。

打那落下一个毛病——每到一地,我总愿向当地父母官建议,收集传统农具,设立农耕文化馆,别让过去那篇白掀过去。话茬儿往往是在席间提出来的,一见到对方擎起酒杯虚应事故地连称“好主意”,我就知道这磕儿算白唠了。人家权当这是“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咕话”,压根儿就没把这当成什么正经事情。

5月里,在湖北咸宁六个县市跑了一圈,终于看明白了,谁才是肩负起这项文化事业的主体。

23日下午,雨,晚餐安排在咸安区桂花镇的刘家桥。

这是一个古村落,据说明代崇祯三年始建,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那座著名的刘家廊桥,飞架溪水之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灰瓦覆顶。桥头一株大树浓荫遮蔽,树根尽,盘踞在巨石之上。

就餐的农家乐没有院落,房子围出一个天井,雨水悄无声息地洒下,青石阶上有的地方蹭得锃亮,有的地方苔藓幽绿。外屋墙上工笔小楷誊录着一篇《走近刘家桥》,记述着昔日繁华的景象。这里曾是江西通往汉口的主要通道,早年间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桥西河沿商铺林立,可供行人打尖、住店。

乘主人收拾鱼虾的当口,到左邻右舍几处农家乐挨门转了转,发现家家都文墨飘香,陈列着收藏。室内摆放着太师椅、八仙桌、条形书案和神龛,院里堆放着舂臼、木雕石刻,墙上挂着匾额、蓑衣、篾箩。

啜着主人捧出的桂花茶,触摸着这些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家什陈设,记忆的闸门豁然洞开,话题自然穿越到那些尘封的年代。

在咸宁采访期间,从长江边到山洼里,曾几度在农家乐用餐。我发现,越是名气大、口碑好的店家,越像一个民俗陈列馆。这些农家餐馆陈列的藏品,从字画、牌匾到农具再到家居用品应有尽有: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舟船,犁、耙、风车、水车、连枷,刺绣、篮篓、竹笱、石磨、水臼、吊锅、火塘……

在这个“机进牛退”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斗转星移、生活急剧变幻的年代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农家乐悄悄展开了一场收集农耕文化基因的竞赛。也许,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起眼儿的东西终将成为日渐稀缺的资源。他们需要这些传统标志拽回一段过往,那既是他们刻意追求的一种格调,一种意趣,也是装点门面的一种韵致、一个范儿。

乡村旅游兴起20多年了。如今节假日里带着老婆孩子往向下跑的城里人,对农家乐的期望已经远远不止于从灶披间捧出的菜品,甚至不限于湖光山色、田园风光。从根儿上说,感受城乡文化差异是游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就是要观新赏异,体验清新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体尝浓浓的乡情乡味。

谁有特色谁红火,谁有意蕴谁爆棚。在市场的引导下,传统农耕文化的元素,正在向农家乐汇集。着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种文化情怀,一旦演化成一种商业追求,就变成了一件特别靠谱的事情。

上一篇:“贵羊羊”真相 下一篇:发改委加强汛期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调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