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野下的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时间:2022-09-12 10:24:11

“低碳”视野下的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低碳发展成为必然。城市作为工业和人口的集中之地,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未来的10至15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避免“碳锁定”、城市怎样低碳发展,本文从借鉴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步骤、公众参与的低碳行动、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形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低碳 碳锁定 城市发展 路径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最早提出低碳减排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是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后,“低碳”理念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丹麦、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着手开展有关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及发展规划。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也及时、积极地加入了国际社会的“低碳”行动:2006年初,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上,我国政府作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强调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2010年12月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日”活动,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低碳实践展示。

“低碳”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低碳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后重新选择的发展道路。目前全球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作为工业化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城市消费着全球75%以上的能源,排放着全球80%的温室气体,所以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CO2的排放中,将承担重要的责任。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低碳社会的构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30多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 2009年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但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空间将很大。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研究显示,未来10年至15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将年均提高0.8至1个百分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十二五”末超过50%,2020年为60%,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过去30多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为4231亿元,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6958亿元,2009年的工业产值约为1978年的37倍。虽然重化工业有着较高的碳排放量,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越过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大幅度缩减重化工业比重。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及交通建设,而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又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因此我国城市化的高能耗需求将是刚性的。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发展,怎样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建设城市,怎样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被“碳锁定”等,是我们所面临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低碳”视野下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一)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借鉴

丹麦在新能源政策和节能技术领域有近20年的尝试,目前已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能源税、碳税、政策补贴等也已在丹麦实行多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其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2009年,该市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CO2净排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重视城市规划、调整能源结构、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城市绿色交通、推广节能建筑、提高公众意识等。

英国伦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行者,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政策有: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交通体系、实施碳价格制度、政府严格执行绿色采购政策等。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瑞典的马尔默市是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生态城市的典范,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该市的西海港区是著名的生态城。马尔默市最大的特点是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该市建筑耗能有严格的标准,对建筑物每平方米年耗能有具体规定。

日本富山市是日本低碳城市的先行者,低碳体现在城市建设、交通工具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如积极推动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集中居住,政府对在市中心购买住宅的居民给予补贴。

美国虽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约定,但美国各界并未消极对待气候变化,也未放弃对低碳发展的探索。作为全美低碳城市的典范,西雅图市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在低碳行动上,西雅图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由大企业牵头,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以气候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气候行动;以较低的审计成本计算家庭及企业办公室的碳排放量,通过家庭能源审计,帮助家庭降低能源方面的支出;阻止城市规模继续向外扩张,把建设重点放回中心城市,同时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及公交系统的效率,控制公共交通的碳排放;政府每三年一次请第三方机构对该市减排结果进行评估,衡量减排目标是否实现。

(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步骤

1.编制本城市区域内的碳排放清单。在规划城市低碳化发展之前,首先应分析本城市区域低碳的源头在哪里,从能源来源角度、能源终端消费角度及“低碳”领域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城市区域内的碳排放清单。

城市能源来源有:化石能源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无碳能源中的核能、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碳中性能源和生物质能,其中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能源的终端消费有:工业、建筑物、基础设施、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低碳”覆盖着城市的广泛领域,包括改变能源结构和使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电网和发电技术的改造、节能交通工具广泛使用、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创新、节能产品开发和生产、终端耗能部门的能效提高、建筑材料的改变、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金融部门的低碳服务等。其中建筑和交通可成为节能、提高能效、降低CO2排放的重点领域,这是由于在所有的能源消费中,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多不足1/3,而建筑和交通能耗各占1/3左右。同时,因城市CO2排放量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故居民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将为低碳发展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在厘清本城市区域内主要碳排放源及排放量、编制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对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未来情景进行分析,以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2.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未来情景分析。未来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人口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变化和交通体系变化、经济增长、生产方式转变、BAU情景、政策情景、低碳情景等。

“BAU(Business As Usual)情景”是国际上用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研究中的一个概念。BAU情景是指从某个时间点起,在不再附加任何针对性政策的情况下,按照原有轨道和趋势发展的经济社会路径。也可理解为“按原轨道发展”或“一切照旧情景”。例如,如果为中国设定的BAU情景从2005年开始,那么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政策目标就可以不在BAU情景分析中。在BAU情景下,即按以往发展的经验及“一切照旧情景”看,我国2005-2020年期间,单位GDP能耗只能下降15%,其余的25%-30%就是政策情景下减排的成果。

政策情景是指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和实施后所产生的效应。在政策情景下,能够看到由于政策实施后节能措施的增加、碳排放量的降低、污染的减少、能源结构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森林碳汇的增加等所产生的效应,还可看到在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运用、重工业自身能耗的减少、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节能交通体系的推广、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等。政策包括的范围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通过改革能源价格,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坏成本的价格体系)、财政政策(对新能源及节能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税收政策(碳税的开征,引导生产者及消费者行为)等。

低碳情景分析,不仅包括所有政策情景分析范畴,还包括进一步探讨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如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集和碳封存(CCS)技术推广速度的乐观设想来进行低碳情景分析。

3.城市低碳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如果以非低碳技术建设,将会被“碳锁定”,产生投资和技术的锁定效应。而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年限(15年至50年)内,一般不会轻易更新。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部门极容易发生锁定效应,这些部门一旦建成,其运行方式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就难以改变,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陷入一种被动停滞状态。如要“解锁”,会以付出较高成本为代价。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首先应从规划出发―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认识低碳与城市的关系及低碳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联系,规划的视角要具有全球性和前瞻性,即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的视野下、对未来情景的分析下谋划城市发展。在城市的新建、扩建、改建规划中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任务、目标、原则、方向、重点项目等。让“城市化和低碳化”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

首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城市低碳体系。城市低碳体系包括产业低碳化体系、能源供应低碳化体系、基础设施低碳化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低碳化体系、交通低碳化体系、消费模式低碳化、高水平生态系统、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及低碳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其次,从低碳化目标出发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单指向的,即无论是城市整体形态构成、高度造型、地面布局、地下利用、土地利用模式和水资源、重大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发展、生态环境、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还是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物流、环卫等具体单项目标,都须在低碳视野下确定,设定总目标的碳排放量须绝对减少并减轻排放强度,单项减碳目标要量化。在总目标下,将减碳目标分解到工业、建筑、基础设施、交通及居民生活等各主要领域,同时制定各主要领域的减碳实施方案。

第三,在实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时,对实施的重大项目要认真识别、判断,识别推进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商业机会。如丹麦的松德堡市,在将拥有750年历史的老城转变为充满活力的零碳城市时,清洁技术行业集群的兴起,创造了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西雅图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促进了绿色建筑、家庭能源审计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利用。

第四,跟踪、评价规划目标的进展。从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对城市的生产、交通、建筑、消费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公共低碳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延缓实施其项目,杜绝将此类项目脱变为“政绩工程”。

(三)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建设低碳化城市,并不只取决于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实施、落实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新能源的推广、运用,而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样对城市低碳化产生积极影响。应进一步倡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对办公楼、宾馆、商场建筑物,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同时还需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商品生产和使用中的碳排放量,供消费者参考和选择,通过引导消费行为,推动生产企业减排,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媒体等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发展,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倡导适宜装饰,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鼓励市民短距离步行,长距离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低碳化发展,重要的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使市民养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四)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都是将立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及保证,例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发展法规。2008年,英国实施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9年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苏格兰议会于2009年7月通过了《气候变化法(苏格兰)》,从立法层面制订了一整套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日本政府颁布实施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德国的《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热联产法》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技术。美国于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后又陆续推出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相关法律。2007年以来,美国国会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气候法案多达15个,2009年6月众议院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欧盟的《能源政策绿皮书》和《提高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涵盖了建筑、交通和制造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提高能效的75项具体措施,这些能耗标准的实施可减少欧盟成员国终端能源总消费的11%。2009年,欧盟各成员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建筑能耗标准,大力推广无主动供暖的超低能耗新型建筑。

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已有《环境保护法》(1989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颁布、2004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节约能源法》(2008年)等法,但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应从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低碳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法规,应着眼于低碳发展作进一步修改和调整,通过立法、修改法律和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完善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支撑。当前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核聚变技术、清洁煤利用技术、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生物燃料以及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大企业集团对低碳研发技术很重视并有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要实现全球减排的长期目标,2030年所需减排量的10%将依靠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来实现。为了争夺未来关键低碳技术的主导权,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研发。特别是燃煤发电比重较高的美国,在该技术的机理、潜力和经济性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美国还尝试通过立法,规定2020年之后新建燃煤发电站必须应用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而挪威、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则正在积极尝试碳捕集、碳利用与碳封存的新途径,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我们在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低碳研发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追踪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国外科研机构在低碳发展及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为城市低碳化发展作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使城市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结论

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未来。我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高能源消耗、高排放的相同特征;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稀缺等制约性问题。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路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为了避免未来城市发展被“碳锁定”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低碳”视野下,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研究我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J].经济导刊,2005(10)

2.刘关.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道路上的国际视野.中国房地产报,2010-9-26

3.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4.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环境经济,2010(9)

作者简介:

朱莉(1960-),女,汉,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农村经济。

上一篇: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 下一篇:发展伦理视域下西部地区产业组织模式演进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