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中低产耕地改良与成效

时间:2022-09-12 08:50:02

全州县中低产耕地改良与成效

摘 要:概要地说明了中低产耕地存在的障碍因素,重点地总结了中低产耕地改良工作经验,并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方面分析了中低耕地改良成效。

关键词:中低产耕地;改良;成效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09

1980~1982年,全州县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州县有中低耕地面积3.8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05%。全州县人民政府根据这一状况,制定了《全州县中低产耕地改良规划》,30a来,在中低耕地改良工作中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和成效,增肥了土壤,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全州县农业持续发展。

1 全州县中低产耕地土壤状况

全州县1980~1982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州县中、低产耕地土壤面积3.81万hm2,占耕地面积73.05%,其中,中、低产水田2.87万hm2,中、低产旱地0.94万hm2。这些中、低产耕地土壤同时受着多各障碍因素的影响,中、低产水田障碍因素的主要类型有:潜育型田0.58万hm2(包括次生潜育化田0.45万hm2,冷浸和烂疤0.13万hm2);耕层浅薄田(不足12cm)1.79万hm2;石砾底、铁盘底、锅巴底和铁子底田共0.13万hm2;土壤偏碱石灰性田(PH≥7.5)1.36万hm2;偏沙田0.17万hm2;偏粘田0.14万hm2;偏酸田(PH

2 中低产耕地改良

2.1 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

稳定发展绿肥生产。全州县历来重视绿肥生产,解放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种植传统绿肥茹菜、苕子、大麦等,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同时,晚稻推广稻底播红花草,冬种专用绿肥面积在2万hm2左右,1990年最大播种面积达到2.43万hm2。对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全州县土肥站多年试验结果,早稻667m2增施红花草1000kg,增产稻谷15.7kg;增施红花草2000kg,增产稻谷30.7kg;增施红花草3000kg,增产稻谷37.4kg。其中增施红花草2000kg效益最佳,增产率在10.5%左右。根据土壤化验,667m2增施绿肥1500~2000kg,可提升土壤有机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发展冬季绿肥生产,以田养田,增肥自身,是一条多、快、好、省改良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全州县传统的秸秆还田利用有花生秆、大豆秆,全县大豆、花生年种植约各为0.34万hm2左右,利用这部分秸秆不堆沤,直接还田,但在旱地中利用较多,特别是种植大蒜时,分行埋于土中,直接还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油菜籽生产,面积稳定在0.67万hm2左右。以及水田耕整及收割机械化普及,秸秆直接还田进一步发展,油菜籽收割后,油菜籽秆全部直接还田,主要施用于旱地作物的表面作为防旱、保湿、保温材料,待当季作物收割后直接深翻于土壤;稻草直接还田,20世纪90年代后,水稻机收面积逐年扩大,稻草直接还田也随之扩大,水稻收割机收获时,稻草因之而捣碎,分撒于稻田中,晚稻田犁翻时直接还田;晚稻收割后,分撒于稻田中作为绿肥作物防寒、保温、保温材料,来年犁翻于稻田中,稻草还田面积达3.34万hm2左右;稻草过腹还田,冬季作为牛、马等牲畜草料过腹后的粪便,经发酵后,形成优质的有机肥还田;四是利用稻草作饲养畜禽垫料,形成栏粪堆沤还田。

积制增施有机肥料。全州县历年就有堆制有机肥料的习惯,堆制方法:采集山青(灌木林青叶、青草)与有机栏粪、人畜粪便堆沤腐熟后形成优质的有机质肥料还田,据水稻试验结果,667m2增施1000kg腐熟堆制有机肥料增谷34.6kg,增产8.19%。全州县堆制有机肥年施用量在3.2万hm2以上。利用稻草、牛粪、尿素、磷肥、石灰等原料堆制的作为种植蘑菇的原料,种菇后还田。

2.2 氮、磷、钾及微肥配合施用

应用推广配方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的能力。据全州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水稻土化验结果,速效磷、钾的平均含量几乎都接近缺素临界期。面积统计:5.1~10mg/kg的少磷田1.8万hm2,占水田面积的46.39%,5mg/kg以下缺磷田1.05万hm2,占27.20%;51~100mg/kg少钾田2.08万hm2,占53.71%,50mg/kg以下的缺钾田1.38万hm2,占35.63%。因此,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在生产上注重有机肥施用的同时,全面推行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及微肥(主要是锌、硼)配方施肥、氮肥深施新技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据统计,全州县1980年全年农作物化肥总施用量为46203t,到1988年增加到66344t,增加了43.5%,特别是重视钾肥施用技术,1980年全县钾肥施用量为175t,1988年增加到5972t,为1980年的34.13倍。据全州县土肥站1983~1985年文桥、全州镇等乡镇钾肥肥效试验结果,水稻每667m2增施氯化钾7.5kg,3a早稻平均增谷41.2kg,增产10.01%;晚稻平均增61.8kg,增产18.11%,3a六糙平均增谷13.55%。全州县推广增施磷钾肥的技术,堪称为全州县农业发展史上施肥技术的一大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全州县基本普及配方施肥和氮肥深施技术。

2.3 科学治潜

1989~1990年,全州县农业局在文桥镇江头、圳头、粟水村委,龙水亭子江、坦口村委、才湾镇七星村委,凤凰乡立岗村委开沟治潜0.12万hm2,隆低地下水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年每666.67m2增谷33.2~50.4kg;同时在石塘、才湾、龙水、文桥等乡镇开沟起垄,进行垄稻栽培,增加了土壤通透性,推广面积0.7万hm2(大部分在潜育性稻田中进行),比常规栽培每667m2增产22.5~53.8kg,沟中养鱼,每667m2增5kg以上,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2.4 深耕改土

县域有耕层浅薄的水稻土1.73万多hm2,土壤表现为耕作层土层不足13cm,土壤板结、耕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及缺磷少钾,土壤供肥能力差,根据这一特点,全州县大力提倡农田机耕,深耕改土措施,20世纪90年代后,农田机耕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农田机耕面积达7.31万hm2。

2.5 合理施用石灰,对石灰性中、低产水稻土减少石灰乃是或停止使用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部水田都习惯施用石灰,县域水稻是年年施、丘丘施,一糙年施2次,两糙3次,每667m2年施乃是100~200kg熟石灰,把石灰作为肥料的大宗,形成土壤板结,土壤呈碱性反应,第二次土壤普查显示,全州县石灰性田1.36万hm2,占水田面积的35.1%,1982年起全县在石灰性田中全面推广免用石灰,每年减少熟石灰用量3.06万t,按2009年现行价计算,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84万元。

2.6 抓好重点农业项目实施、提升耕地质量

1997年以来,全州县龙水镇的百福、桥渡、安陂村委,凤凰乡的立岗、翠英、麻市村委,安和乡的大塘、文桥镇江头、圳头、粟水村委等地实施了综合农业开发、耕地整治、现代农业项目,这3大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以平整土地为目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的农田改造项目。这3大农业项目实施,总投资为3.62亿,共修复引水藻溉堰堤4座、新建修复三面光渠系配套178km,新修田间机耕道路82.7km,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田园化农田0.75万hm2,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为创建高产稳产农田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 中低产耕地改良效益评价

2008~2012年全州县实施了国家农业部下达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项目实施获得地块调查资料5344份,耕地土壤分析数据8万余个,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比较分析,全州县30a中低产耕地改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 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

耕作层土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块状、大块状结构的土壤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53.06%下降到36.73%,下降了16.33%;团粒、微团粒结构的土壤相对上升了16.33%;土壤耕层厚度由14.2cm,上升到15.6cm,加深了1.4cm;土壤酸碱度趋向良性循环,耕层土壤pH值由6.98下降到6.18,下降了0.8,碱性、微碱性土壤面积由38.7%下降到8.39%,趋向中性或微酸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由13.62cmol/kg上升到17.42cmol/kg,上升了28.0%。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3.2 提高了土壤肥力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第二次土壤普查的30.1g/kg增加到39.1g/kg,提高了29.9%,全氮由1.74g/kg上升到2.29g/kg,提高了32.0%,土壤有效磷≥10mg/kg的面积由23.4%上升84.34%,增加了3.61倍,土壤速效钾≥51mg/kg的面积由74.2%上升到87.5%,上升了13.3%,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3.3 提高了粮食产量

根据全州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州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的198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万hm2,总产量29.21万t,平均1hm2产量3.895t,测土配方项目实施完成后的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4万hm2,总产量42.31万t,平均1hm2产量5.466t,每公顷产量增加了1.571t,增产40.32%,粮食增产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除农业科技发展与普及、先进技术应用与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与改良等因素外,中低产耕地改良提高了耕地质量,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振岳,全州土壤[M],全州县土壤肥料工作站,1986.

[2] 全州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州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R],2012.

[3] 全州县统计局,全州县统计年鉴[R],1982,2012.

上一篇:司法会计鉴定证据理论体系的建设研究 下一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