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

时间:2022-09-10 08:06:16

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

摘要 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产业化发展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主要特点,具体分析研究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粮食产业化;特点;因素;对策;广西全州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14-02

全州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全县总面积4 021 km2,耕地面积4.68万hm2,其中水田3.65万hm2,旱地1.03万hm2;总人口82.85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桂北粮仓”之称。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全县粮食生产达到新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稳定增加,粮食作物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8万hm2,比2011年增加0.07万hm2,增长8.5%;总产42.47万t,比2011年增产2.74万t,增长6.9%,成功实现粮食生产“九年增”;第5次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同年被评为“第三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奖”。作为广西及全国的产粮大县,2012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粮达26.6万t,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县现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能力达13万t,产品销往海南、广东、香港、南宁等地。

1 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推进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一是积极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提高粮食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1]。2012年全县种植超级稻面积2.70万hm2,优质稻面积5.75万hm2。优质稻品种向多样化、精品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良品种有油占8号、农乐一号、天龙一号等;同时加大旱粮作物生产,主要扩大了玉米、高粱、红薯等种植面积,2012年旱粮生产面积1.56万hm2,比2011年增加0.02万hm2,增长1.61%。

1.2 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州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切实加强技术培训,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生产。一是在栽培品种方面,向优质、高产、抗病方向发展;二是在栽培技术方面,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2]。2012年全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3.20万hm2,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万hm2;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面积6.0万hm2,新技术覆盖率达98.3%。

1.3 实施“早稻集中育秧、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关键生产技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农业厅的技术指导下,把早稻集中育秧作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实施早稻集中育秧,运用育秧新技术,适时播种,加大用种量,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0.01万hm2,占早稻育秧总面积的6.9%。其中育秧主体121户,帮助4 304户农户进行统一集中育秧;同时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增粮示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稻用种量从传统的22.5 kg/hm2提高到了30.0 kg/hm2,晚稻用种量从传统的15 kg/hm2提高到22.5 kg/hm2,有效增加了大田基本苗数。

1.4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有效提高粮食单产

在龙水镇的桥渡村、安陂村;文桥镇的粟水村、文桥村;凤凰乡的山头村、三里村分别建立了3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并建立龙水镇全国整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区统一品种、集成技术,统筹安排、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成立病虫害防治机防队。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水稻单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3]。经相关部门组织水稻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水稻年平均产量达17 263.5 kg/hm2,超过了粮食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

1.5 发展“稻一灯一鱼一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稻—灯—鱼—菇”是全州县结合粮食作物和双孢蘑菇生长特点,自主创新的循环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即指种植一季超级稻,在田间安装杀虫灯,稻田中养乌鲤禾花鱼,水稻收获后将稻草作为原料种蘑菇,收蘑菇后菌渣还田,培肥土壤,具有生态、循环、高效等特点。2012年在绍水镇建立了2个“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面积各66.67 hm2,据田间测产验收,超级稻平均产量10 507.5 kg/hm2、禾花鱼225 kg/hm2,双孢蘑菇8 kg/m2,创收达24.75万元/hm2,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6 抓好粮食流通工作,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47万t,口粮消耗15.87万t,转变商品粮26.6万t,占粮食总量的62.6%。为此,全州县把粮食流通和加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到目前全县已建立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大米13万t,销往广东、海南、香港、南宁等地,其中全州县湘山酒业集团,年消耗大米3 600 t用于酿造白酒,实现了粮食的有效增值,很好地解决了粮食流通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2 制约粮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农资价格上涨快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就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但随着同期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粮食涨价收入被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所抵消,造成了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收入远不如打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甚至有一些农民选择撂荒,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化发展[4]。

2.2 农业基础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全州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修建而成。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在使用过程中渗水、透水、漏水等问题十分严重,排灌效率低下,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遇到旱涝等出现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3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由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致使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维持农业生产、子女教育、家庭成员日常开支等花销,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整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偏低,严重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导致种粮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种粮效益和收入的提高[5]。

2.4 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大部分仍以加工经营大米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对粮食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加工水平总体层次低,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还很薄弱,不能有效地实现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制约了粮食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2.5 高档优质稻品种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稻米市场上高档优质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州县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上与湖南、广东等省份还有很大差距,高档优质稻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优质稻米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粮食食品仍以传统大米和初级产品为主,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等特色品牌少,虽然全州县在2008年已申报认证无公害大米品牌,但没有很好地与市场对接,无公害化大规模基地少,没有发挥品牌效应。传统稻米品质欠佳,精深加工不足、包装简单粗糙,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效益不高。

3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对策

3.1 宏观调控稳定农资价格,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建议我国政府加强对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资的价格监管,实行农资价格最高限价政策,宏观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乱涨价、投机钻营、倒买倒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农资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政策补贴,确保生产、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建立粮食保护收购价格合理增长机制,以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售粮。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国有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余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3.2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单产水平,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集成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集中化育秧、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种植高产高效抗病良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3.3 强力推进粮食生产高效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其生产能力大小、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所以要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种植,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对接,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逐步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巩固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结合国家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等国家性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增加县级财政在水库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移民后扶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上加大投入,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解决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等问题,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6]。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大力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

3.5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选择型过渡,由营养型向安全型转变,由单一消费向多样化需求改变,逐步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所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当前粮食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必然选择,要根据实践和探索,大力发展“稻—灯—鱼—菇”、“稻—稻—菇”、“稻—稻—菜”、“稻—稻—油”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配套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节能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无公害、有机、生态型农产品申报和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达到农业生态安全,保护农田环境,促进农民钱粮双增。

4 参考文献

[1] 梁明.推进银川市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4-15.

[2] 张道新,彭春瑞,邓国强,等.推进江西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8):152-155.

[3] 闫巍.推进粮食产业化 促农增产增收[N].粮油市场报,2010-05-20(B1).

[4] 何成勇,陈靖,陈振华,等.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J].新疆农业科技,2005(2):5.

[5] 金文校,沈建国,黄孝军,等.余杭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1998(3):17-18.

[6] 肖满秀.湖北省粮食产业化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2.

上一篇:太湖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对宣城市宣州区寒亭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