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模式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9-12 08:07:01

试论产业模式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对于农村以及农业发展提出的对策,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二元化的影响,真正实现农村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村以往的产业模式就必须进行变革,将三种产业重新进行规划与布置,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文章是对四川省双流县合江镇进行实地调研后所提出的启示。合江镇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排头兵,通过政府的努力有效促进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对此分析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模式;合江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09-02

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世纪初针对农村建设所提出的发展规划,其意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国各地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各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同,其中对于产业模式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目前学术界还鲜有研究。本文将以双流县合江镇作为实证来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模式转变的实际作用,并以此抽象出一般的建设规律,从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模式转变提供理论的借鉴意义。

一、目前产业模式转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施概况

农村的产业结构模式是指在农村经济中三种产业的比例以及结合方式,以往我国农村的产业模式都是以农业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辅助,并伴有一定比重的环境或风土人情旅游模式等第三产业。

从劳动力的分配来看,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大城市和沿海工业地区,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遇到了瓶颈。客观地说,第一产业本身就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我国的地理环境与美国等国家与地区不同,我国的平原地区相对有限,这就限制了大农场机械化式的农业运作规模,而广袤的耕地被山川河流划分为许多相对平整的、独立的耕地群落,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要保证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安全就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作为保障;而第二产业则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再次加工,是农产品流入市场的必要步骤,当前我国农村仍然以手工作坊或者小规模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效率不高,但是对壮劳力的刚性需求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势力,个别地区既缺少耕地资源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农产品,但是凭借着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一样可以创造财富,上述三种产业的结合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比例,这直接决定了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和经济状况。可以说,三种产业的组合所带动的经济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作为基础,所有的建设和规划都是空谈。

二、合江镇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模式变革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模式转变对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用,课题组利用假期以四川省双流县合江镇为实例进行了调研,方式采取随机入户访谈以及问卷调研,共随机访问81人次,发放问卷3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9份,达到此次问卷量的82.5%。

合江镇自2010年开始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重视产业模式的转变,之前农户是散居的,而现在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居住地与产业基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单个农户已经不能独立于整个体系之外,每户人家都是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点,而合江镇政府也通过兴建三产农庄,大力推动农业项目的适合范围以及改善旅游环境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以往各自为政,三产脱节的产业发展模式。

合江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如何解决生产半径,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居住地与生产基地距离过远,不方便群众进行生产活动,面对这个问题,县政府加大了对于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生产线路的公共交通以及发车频率,并对集中居住的社区施行班车制度,定点定时进行人员的输送,从而有效解决了生产半径过远的实际问题。

其次,居民由散居变为聚居后,生活方式面临着巨大的不适应,从前是独户独院,每家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部分改为聚居后,农户需要改变以往的习惯,从而过渡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县政府了解到情况后,加大了对于社区建设的投入,建成了许多便民的商铺和服务站点,并鼓励农户在农业生产之余进行第三产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为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整个镇的经济增长,从而循环带动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增长模式。

最后,由于居住地与产业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如何指导农民去拓宽收入的渠道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难题,针对合江镇的实际情况,县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社会医疗保险也基本上得到了施行,具体思路是,先从基本保障方面做到让农户可以安心的投入生产活动之中,具体包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治安以及便民工程的建设,同时加大对于农产品加工的效率与高科技指导,与高校和研发单位进行合作,再利用区位优势尽可能的促进农户利用多种渠道来增加收入,可以说,县政府所采用的方法是一个立体式的系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积政策[1]。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针对问卷中所提到的问题,居民所选择的答案都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合江镇产业模式转变之后的满意程度。居民们最关心的是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生活环境,义务教育和文化休闲,分别占了86%,77%,70%,68.5%和68%,是所有选项中最高的,而对于目前县区功能规划的满意度达到了85.24%,已经属于一个较高的比重了,而在最后一个关于是否对合江镇政府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感到满意的问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有32%,比较满意的有46%,二者占了78%,能够说明居民对于合江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产业模式的转变所做出的努力还是表示了高度的认可。

三、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模式转变的启示

合江镇对于产业模式的转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无疑是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从调研的结果来看,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推广并学习: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掌握着公共资源与规划权力,一旦政策的制定出现偏差,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政府在进行规划之前要充分了解辖区内的具体情况,避免“拍脑袋”决策,政府要整合资源,促进各个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从而做到快速的响应以及有效的配合。

2.加大财政投入,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障

政府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认识到产业模式的转变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增长,就必然要对产业模式做出重新调整,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空白地带,为了有效弥补这种空白,政府要加大对于产业模式转变所引起的管理空白地区的财政投入,从而使三种产业在经历了变革之后还能做到无缝连接,进而减少损失,提高效率,而有效的社会保障是产业模式转变的配套措施,在重组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大多是一些生活以及公共服务类型的问题,只有进行有效的社会保障建设,才可以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模式转变,实现真正有效的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机融合品牌企业和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与经济环境,合江镇虽然在产业模式转变上进行了有效的变革,但不是说所有的途径都适用与全国其他地区。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各地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规划,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本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政策,通过对三种产业的配比来促进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当将本地区的品牌企业和小企业联系起来,走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而不是重点开发品牌企业,对于小企业的诉求则不闻不问,这种方式又会造成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打破重组的方式来弥补损失[2]。

4.变革的同时,重视由于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及文化问题,并有效应对

在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的时候,人们由于以往的生活习惯被改变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大,对于传统的邻里关系也十分看重,当前,一个大的趋势就是社区终将取代传统的农村居住布局而成为今后的主流。那么,面对生活习惯的改变,政府应该意识到并去重视这种心理困惑,可以相应的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点,同时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在做好经济和生产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居民的心理疏导与思想工作,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保证新农村建设能够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工作,能够激发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提高积极性。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农村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增收和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花大力气对产业模式进行改革,重新权衡三种产业在生产结构中的配比,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基本的社会保障。通过多途径的综合改革,最终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农村居民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曹军辉,刘志勇.网络治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绩效提升的模式创新――以四川省合江县合江镇三江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1(3).

[2]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上一篇:论现代技术风险的责任伦理困境及其出路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