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多余的人而不自杀

时间:2022-09-12 05:28:34

一路追踪着黄碧云的小说人物,常可发觉他们身上总是充满预言与诅咒,带着自己的命运迎向未知。黄碧云为了安置这些人物,往往不遗余力地描述现象,给予生存的空间,让存在的诗意彰显出来。与其说黄碧云是小说家,我更愿意相信,她是用小说文体来写诗的诗人。她之前的作品《七宗罪》、《烈女图》、《媚行者》、《沉默。暗哑。微小》,一出手就让人惊艳,大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间隔七年再读到《末日酒店》,仍旧是那么骇人耳目,几乎无法置评。黄氏小说不甩章法技巧那一套陈规,也不以说好听又动人的故事为务,而是回到语言本身,透过语言创生一个世界。正因为小说语言的确立,黄碧云成就了她的文学品牌,塑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腔调。这种腔调,可以说是故作姿态,也可以说是黄氏的坚持与骄傲。

书末的作者后记《小书小写》标题看似谦逊恭谨,却是毫不保留地诉说自身所选择的书写态度。她自设辩证:“怎样做一个多余的人,而不自杀。”“怎样在众人的界定之外生活:不工作、不创作、不读书、年纪老大、讨厌孩子。”在她看来,每个人(小说家同行?)都那么急于书写,倾诉,成就。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黄碧云却表示,少我一个,一点也不少。但我以为,份属中篇的《末日酒店》并不沉默也并不微小,反倒更充满企图,薄薄的册页里有众声喧哗。她一边写一边画插画,终于完成了这本小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的版本,还有英文译本可供对照。黄碧云常去澳门,1986年去了现已关闭的峰景酒店,后来又去一间旧屋改建的酒店。有人告诉她,酒店经理的儿子罹患血癌,于是她想到了酒店的记认,时间,以及开始在自己身上侵蚀的毁坏,所以这故事“不过是生活的偶然总结”。

《末日酒店》触及的论题非常广泛,种族、移民、漂泊、性别、阶级……几乎无所不包。小说中的主角人物一开头就说:“他们都已经忘记我了,和那间107号房间。”接着他描述酒会的盛况,来来去去的华衣鬓影,让诸多人物在这暂时的交会里显示自己的命运与遭遇。这种写法让我直觉联想到王家卫的电影《2046》,电影中的符号2046既指涉时间(2046年)也指涉空间(2046号房)。王家卫的电影双关爱情与政治,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从前惯用的手法都汇聚起来,在时空光影中揭露诗意,以及人存在的本质。黄碧云如出一辙,是那么用力地操作她早已娴熟的形式、语言,甚至道具(塔罗牌)。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地,营造了《末日酒店》的格局与气势。

范铭如《黑暗房间里・我在〈沉默。暗哑。微小〉》提到:“黄碧云的小说不容易阅读的部分原因,在于她摒弃传统叙述文体要求的结构完整、情节连贯等概念,也多不以单一主角与鲜明个性取胜(甚至连角色名字也像资源回收般在不同书里重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多重(畸零)人物的片段性遭遇,间杂印象式的感官(想)随笔,穿梭交织成主题性的意义网络。”《末日酒店》亦不脱这种路数,三万字里极其用力地制造更多人物、破碎的情节,用概念语言完成意义的拼贴。

我甚至认为,在这本小说中,酒店才是主角,所有人物都是配角。人物说话时,黄碧云往往刻意移除引号,形成阅读的障碍。她制造疑惑,有时真让我觉得不是小说人物在发声,而是小说作者跳出来自我辩解了。黄碧云《小说语言的隐密》解说了《末日酒店》如何形构、完成:“时间与命运,相互缠绕。在一定时间里面,重复发生的,我叫它做命运;事件向前走,走到自己的尾巴去,我叫它做时间。”酒店里的人物沿着时间繁衍命运,几代人的故事错杂交织,面目模糊的他们,似乎只为成全这座酒店的整体气氛或身世。小说里写道:“我们在这里学习认识世界,也学习让世界以可认的方式认识我们,给我们每人一个名字。”

命运是什么?命运是每个人一生该做的事。命运是从繁华到斑驳,与时间的斗争。

酒店的空间特质,是在固定之中制造流动。不管是长住或短租,人在其中的支配权利都有使用期限。不管人事几多沧桑,灾难如何发生,在小说的结尾,黄碧云把她的概念交给了现象:“这个小银钟,一直放在依玛无玷修女的校长室桌面,忠心行走。”小银钟指涉时间,它继续在走,而万物的样态已经变得不一样。时间过去,阅读的历程结束,不禁让我们想到开头那间看似被遗忘的107号房,它伫立在记忆之中,彰显了繁华与虚空。

《末日酒店》是黄碧云的自我完成之道,不为向任何人交代什么,当然也无须讨好读者。她用文字障保护了小说的隐密空间,在文字障里提供了诗意的可能。我也终于知道,没有哪个人是多余的,没有谁非自杀不可。

上一篇:十二星座2月旅行运程 下一篇:阅读一种时代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