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日中动画片特征看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之路

时间:2022-09-12 04:42:31

从美日中动画片特征看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之路

[摘 要] 中国早期的动画片将剪纸、皮影、京剧、中国画等艺术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但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片大量涌进中国,深深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审美观。而中国动画一味模仿美国、日本,缺乏自身特色,如何挖掘和整合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成为动画艺术创作走出低谷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美国、日本、中国动画片的美术特征、情节特征、配音和音乐特征、技术特征及中国动画未来走向。

[关键词] 动画;电影;文化;特点;民族特色

“动画”来源于英语“Animation”,但词义与拉丁语的“animare赋予生命,使……活起来”完全一致。[1]“cartoon”和“Animation”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朗文高阶英语词典》中“Animation”指制作动画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的过程,或者指电影或节目本身。是英文中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而“cartoon”是指一部由拍照一系列图片而制作成的短的电影,更具一般意义。

[BT1]一、美日中三国的动画美术特征

美国人具有西方民族所特有的典型幽默开朗个性,其动画片动物形象夸张,画风粗犷,不细腻,色彩强调视觉冲击,爱用对比色系,颜色明亮鲜艳。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原形差别不大,形象优美,善于塑造典型,画面强调流畅富有弹性的动作设计。角色表情、动作,甚至是细微的一些肢体习惯都做得很好,基本上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人物造型。滑稽的卡通配角是迪斯尼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从《白雪公主》中善良但外形滑稽的7个小矮人,到《怪物史莱克》中喋喋不休的驴子,这些性格鲜明、滑稽可爱的角色为影片增色不少;而反派角色外形多瘦削、棱角分明、色彩黯淡、眼神阴险、外形可憎,如《狮子王》中的土狼和刀疤。这充分运用了色彩和图形的心理暗示:黑暗让人恐惧,锋利让人畏惧。

美国动画片的背景大都较为模糊。原因可归为以下几点:一是主题表现的需要。美片中动感强,画面变幻快,不利于静态景物的表现。二是创作意图的差异。美片重心在于人物的动作表现而不是静态的画面,背景简化更显得中心突出。

日本很注重在画面中体现本民族的人文风情,从女孩节的偶人到男孩节的鲤鱼旗,无不体现了本土浓郁的民族文化。“唯美”的创作理念渗透了日本动画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色彩多用相近色配色,画面柔和、宁静、幽深的效果。和美国片相比,日本片中,叙事节奏较缓慢,美丽清晰的背景有利于解除情节缓慢造成的枯燥。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漫画只注重人物面部,肢体动作很少,这种方式很容易批量生产动画。动画人物女性造型靓丽,眼睛大而明亮,瓜子脸,尖下巴,鼻子小而上翘,嘴巴小巧,脖子较细。[2]Q版(大头小身)人物是日本动漫中常用模式。日本动漫中男子多肌肉饱满,很受新生代的人喜欢。

中国的英雄人物大多英俊秀气,但还没形成自己的特点。早期动画人物很有民族特色。例如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除了吸收皮影和剪纸的优点外,还不受自然色彩束缚,采用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格外鲜艳、悦目。剪纸片《金色的海螺》严格保持中国传统皮影戏和窗花剪纸的特点,人物形象则吸取中国陕西皮影戏和北方剪纸艺术以及永乐宫壁画等人物造型方法。动作设计上,运用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发挥动画、皮影、木偶之所长,完美地展现原作的思想内涵,呈现出浓烈的民族特色。[3]中国首创了水墨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4]《大闹天宫》博采众长,从中国古代的铜器、漆器敦煌壁画、民间年画等方面汲取丰富营养,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貌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5]

二、美日中三国动画片情节特征

美国的电视动画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搞笑动画;第二种是超级英雄动画(蝙蝠侠一类);第三种就是以童话、名著作为题材;第四种是原创题材。美国动画片早期故事完全遵从原著,情节也通常是公式化的发展,在叙事方面严整划一,因为考虑观众儿童对故事情节的接受程度。很少使用主叙事结构,时空交错结构,多角度叙事结构等方式。情节展开多用不可调和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如白雪公主与继母的对立、辛巴与叔叔刀疤的对立等。后来的影片大都采用了取材于经典故事并进行改编的方式,如《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而《怪物史莱克》创新性地完全颠覆了俊男美女的常规情节。美国动画片以剧情为主,情节曲折,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美国动画所包含的天真的视觉效果、清晰易懂的玩笑幽默,[6]以及开放的自由精神;夸张、个性化的角色设计;毫无顾忌的想象;充满喜剧化的情节让观众流连忘返。敢于挑战传统,对权威提出质疑;和反叛及自由、和平和紧张气氛中的幽默也是美国动画片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团圆结局,迎合观众心理需求。[7]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8]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打造了动画的民族特色。以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系列作品为代表,从或幽深或宁静的场景设计中表达超越个体极限的悲剧意识,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描绘洋溢着东方人文精神之美。从叙事手法上来说,日本动画片常用闪回、平行蒙太奇、分叙、插叙、倒叙乃至复调叙述等手法。[9]

中国动画,特别是早期动画,一直尝试着探索民族之路。《三个和尚》的角色、场景极度简练,整个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意境。中国动画主题分三种:一种是和政治相关的题材。万籁鸣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从题材上就与西方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为了让同胞迅速觉醒起来,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开玩笑。”这类题材如动画短片《同胞速醒》等;第二种是以中国古典文学或民间传说为主,如《一幅壮锦》等;第三种是以教育为主题的,如《曹冲称象》《蓝猫淘气三千问》等。

[BT1]三、美日中三国动画片中的配音、音乐特征

美国在动画片音乐中常常花费很大的代价,走明星道路,专请知名影视演员配音,甚至发展到请社会、政界名人配音的程度。如《辛普森一家》,其配音名单中,有卸任总统老布什、克林顿,还有比尔•盖茨等大批知名人士。美国动画常常将音乐和画面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喜剧效果,并利用富有想象力的音效加强画面的夸张与力度,重视以管弦乐器来表现磅礴的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感觉。

日本动画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声优来配音,他们不仅有出色的技巧,一些声优还能一人分饰几角。日本动画片音乐配器丰富:弦乐器的优美、哀怨和急速的紧张;木管乐器的轻柔、欢快与俏皮;铜管乐器的雄浑与壮丽将每一首乐曲都表现得多姿多彩!特别是《幽灵公主》结尾的米良美一(男)的假声独唱极具民族特色,清澈浑厚的声音就像一个妇人在讲述远古时期的传说一般;日本擅长在繁复多变的弦乐编曲中融汇日本与西方音乐情感基调。

中国动画发生期,自觉借鉴了民间歌谣、戏曲等形式因素,以实现振奋民族斗志的历史使命。如《骄傲的将军》中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把将军临阵磨枪、四面楚歌的情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中国动画片配乐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用一种在音色上有较大特质,可塑性的民族乐器(比如竹笛,古筝,二胡等)唱主角,特殊场景气氛下用民族管弦乐队齐鸣作为辅助的方式,代表作有《牧童》《山水情》等;第二类是民族管弦乐队为主,各乐器轮番上阵的方式,代表作为《崂山道士》《三个和尚》;而第三类则是以西洋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混合使用的方式,代表作有《哪吒闹海》等,这种配乐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四、美日中三国动画片中技术特征

美国尤其擅长动画中的三维技术,《功夫熊猫》等影片场景逼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6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冰河世纪2:消融》累计北美票房总收入高达1.16亿美元。后来的《精灵鼠小弟》《丛林大反攻》等也收获颇丰。这些都要归功于美国人喜欢创新的民族特性。

而日本导演从手冢治虫开始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而非外表,他们认为,动画最重要的是故事,只要将故事讲得生动好听,即使是两张纸片也一样可以吸引观众。于是他尝试着为人物制作典型动作以在不同背景下重复使用,例如眨眼三帧、说话三帧的模式。这样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制作成本,这和日本人良好的节约成本意识完全相符。

中国的动画在早期研究了剪纸、京剧、戏曲、木偶、折纸等民族元素在动画片中的应用,特别是研究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复杂的水墨动画的新技术,被称为“中国学派”的老一代动画艺术家蜚声海外。但到了现在,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动画片三维动画技术赶不上欧美,二维动画片人物外形大量模仿日本,缺乏本土民族性。

五、结 语

中国动画市场备受美国、日本的入侵,同时,中国少年儿童审美观、价值观的也备受其侵蚀。在《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在当下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比例只有11%。不仅如此,美国、日本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已经开始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经典故事作为题材创作了《花木兰》《三国志》等动画片。花木兰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下贤妻良母的女性典范,而是一个勇于自我抉择生活道路、走出闺房与男人平分秋色的女性形象。从好莱坞版《花木兰》,到热销海外的日本版《三国志》,可以看到西方价值理念的植入和不少中国孩子接触到的“舶来品”本土文化经典。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着5000年悠久灿烂的历史,但是在动漫产业创意和技术上却大大落后于国外。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才,把外国技术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动漫作品。打造具有本国特色动漫产品,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市场。

[参考文献]

[1] 黄晨.动画概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1-3.

[2] 沈宝龙.动画造型设计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潘晓伟.回望中国美术电影的艺术形式与民族风格[J].电影文学,2007(10).

[4] 张凯.水墨动画电影的绘画性――以《山水情》为例解析[J].电影文学,2007(12).

[5] 陈晓俊.浅谈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美术风格[J].电影文学,2007(05).

[6] Mali.动画的起源和发展[J].电影文学,2001(08).

[7] 刘娴.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中国电视,2004(06).

[8]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吕万和,熊达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综合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建敏(1976― ),女,回族,贵州人,硕士,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动漫设计与民间美术及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上一篇:宫崎骏动漫作品《龙猫》里的谜团 下一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