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防范对策

时间:2022-09-12 03:30:29

基层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防范对策

摘要: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安全的保障。安全护理每一位患者,及时发现工作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有效保证护理安全,让患者获得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本文对基层医院关于护理安全问题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了护理安全因素,提出了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8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500-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的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本文对基层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防范对策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 医院管理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医院未制订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护理规章制度,但未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护理工作中,不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按习惯、凭印象草率办事,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

1.2 管理者缺乏预见性。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没有定期组织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但未进行培训并督导检查,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自觉性,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 人员配置不足。护理人员缺编,不能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埋下安全隐患。护理工作量大,不分昼夜,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常规完成护理工作。

1.4 缺乏在职培训。主要表现在只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未重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培训管理监督不力等。当前护理科学和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而提高护士素质,将严重影响护理安全。

1.5 环境因素。主要是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以及病区的治安问题。

1.6 医疗费用问题。由于新特药的应用、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使医疗费用的增长与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病人对医疗费用敏感,加之本地所属贫困地区,入院押金少,一些治疗费用有时当天或第二就催交,极易造成病人的误解,而医生、护士向病人催款时,语言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纠纷。

2 护理人员素质

2.1 责任心不强。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上班思想不集中,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护理效果。

2.2 法律意识淡薄,保护意识不强。传统的护理习惯导致护士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触犯了法律、法规而漠然不知。

2.3 低年资护士多。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平时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跟不上,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

2.4 缺乏有效的护患沟通交流。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造成病人不理解,对护士不满意。

3 病人因素

3.1 不遵医行为。病人缺乏医疗常识,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充分,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如擅自改变护理人员调好的输液滴数;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未经允许擅自离开病区;不按时服药、控制饮食、戒烟戒酒、定期复查等。

3.2 病人或家属期望值过高。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差,如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就会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甚至拒绝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4 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4.1 制订护理规范。成立以护理部、护士长、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4.2 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有关的法制及医疗纠纷条例,护理核心制度学习,让护士学会自我保护及处理好护患矛盾,避免纠纷发生。

4.3 增加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倡导弹性排班。

4.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当病人对费用产生疑问时护士要耐心解释,提供收费依据,直到病人、家属清楚,满意为止。

4.5 完善医院支持系统。做到环境整洁、医院的布局、设施、后勤保障系统和工作流程符合要求。根据病人的需要,在病区走廊安装扶手,病床加上床栏,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做好防滑措施,防止摔伤及其他意外发生,妥善固定氧气瓶、及时查看氧气瓶内容量并做好标识,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4.6 加强重点和薄弱环节的管理。重点监督和管理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手术室、ICU、急诊科等综合性技术性强,风险大的科室;急诊、危重、手术病人是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和事故的主要人群。节假日、双休日、中班、夜班是护理问题的好发时间;输血、应用青霉素、氯化钾、氨茶碱等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危险治疗。新毕业人员、新调入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是容易发生护理问题的危险人员,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及配合增加护理难度等。

总之,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人员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佩瑶.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c):533-534

[2] 薛利红.护理安全管理防范策略[J].护理研究,2007,21(12c):3359-3361

[3] 郑聪霞.浅淡护理纠纷的防范[J].护理研究,2006,20(1c):262-263

[4] 靳克英.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J].护理研究,2004,18(1b):111

[5] 孟旭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护理纠纷[J].护理研究,2007,21(2c):549-550

[6] 王建清.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7,21(1a):67-68

[7]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上一篇:临床路径在儿科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阑尾周围脓肿的手术治疗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