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时间:2022-09-12 03:11:05

解读《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2013年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并了新的《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联软[2013]64号)(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于2013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一、制定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文)规定,原信息产业部会同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信部联产[2000]968号),确立了软件企业认定制度。在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软件产业由2000年的59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5万亿元,软件企业数量和规模、产业实力和环境均有了很大的提高,需要适当调整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并围绕研发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等企业软实力指标完善认定条件。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以下简称“4号文件”)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的实际需求和政策分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新的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二、主要特点

本《办法》更好地适应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态势,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办法》整体结构适当调整。原办法没有分章节,共计27条;本办法共分为总则、认定条件和程序、行业规范、监督管理、附则5章26条,结构更为清晰、易懂。

二是认定工作组织体系进行调整。中央层面,认定管理部门由原先的原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地方层面,规定省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为本行政区域内软件企业认定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工作细则、管理制度,管理认定和年审、受理和处理异议申请等工作。

三是进一步完善认定程序。《办法》规定企业向省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软件企业认定申请,省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受理、审查、认定,并将认定名单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和备案,然后颁发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办法》还规定了软件企业认定实行年审制度、异议处理制度、软件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报备制度以及强化与同级部门间的协同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认定管理工作。

四是适当调整认定条件和标准。与十年前相比,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和实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产业基础已经不同于以往,行业管理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也由追求软件企业的数量逐步转向鼓励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做大做强。《办法》适当提高了软件业务收入比例、自主软件业务收入比例以及研发费用比例,另外还从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以及研发环境和质量保障等角度提出了条件要求。

五是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办法》进一步体现软件企业认定制度在落实政策之外的行业管理作用,结合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产品应用特点,从规范和服务两个角度,专章规定了行业规范的内容,从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鼓励软件企业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推动软件企业自律,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省级主管部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以及地方相应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罚措施,从而保障软件企业认定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上一篇:这个笑话 有点冷 下一篇:云计算市场上的“十巨头”